先給你們看一首耳熟能詳的的詩歌: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今天我要跟你們嘮嘮嗑,就是關于這首詩,可能這些年都錯了。不僅僅名字《春曉》錯了,連里面讀的字都可能錯了。孟浩然不用我多說了,王維和他并駕齊驅,山水田園派的領軍人物,一生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
首先我們來看看常規的解釋這首詩歌:
春天睡醒不覺天已大亮,到處是鳥兒清脆的叫聲。
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但是我這幾年總覺得有些不對勁。春眠不覺曉看起來是,春天睡醒了居然天亮了。所以到處聽到鳥兒晨起的叫聲。可是鳥叫真的是在早晨嗎?夜晚的鳥就不啼叫了?這個覺為什么不是睡覺的覺呢?
所以我覺得這句話覺要讀成覺,那個意思就不一樣了。孟浩然是失眠了。不是早上睡不醒的感覺。春眠就是春天晚上準備睡覺,但是不知道為什么這個覺睡不著。因為睡不著,外面的風吹草動才讓詩人更加敏感,聽到那些鬧山麻雀,晚上也不休息,心頭未必是高興的。然后他又聽到晚上的風雨,繼而有些傷感了,不曉得吹落了多少花花草草。最后這個晚上春天的晚上我還是沒有睡好。
可能我這個腦洞大家會覺得我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但是我突然看到一個資料,覺得我的腦洞可能還有些正經。
本來這首家喻戶曉、童叟可解的唐詩,明刻各本孟浩然詩集題作《春曉》,《萬首唐人絕句》卷四同,《全唐詩》卷一六〇和《唐詩三百首》也同,今人也很少異說。
但是最近看到一個資料說的是孟浩然詩集之唯一宋本,南宋蜀刻本卷一題作《春晚絕句》。今人各孟集注本,對此似乎皆不屑一顧:詩明明白白寫的是早晨醒來,怎么會是春晚呢?
很多人應該會斷定這個是一個勘誤的字。然而且慢,今人已經論證這個蜀刻三卷本基本保持了孟浩然去世后不久,王士源為其初編文集時的面貌,又是難得的宋本,這一題目當然值得重視。在研味詩意,可以說這里寫的春日,不是初春,而是春暮,所謂“雨橫風狂三月暮”,恰是落紅飄零、春日將盡的時光,詩人之傷惋之情,正是從一夜風雨中,想見滿地狼藉之殘花,因此更有時光輕馳、生命足惜的感慨。
就此而言,春晚當然比春曉更貼詩意。當然,如果“春晚”可以臆改為“晚春”,或訂正為“春暮”,就沒有太多爭議了。
當然我一家之言不屬于什么專家考證,只是從小到大,我都不覺得這首詩寫的是早上,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有這樣奇異的想法,不知道各位看了后,有什么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