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會 現為中國書協理事、隸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天津市文聯副主席、天津市書協常務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
書法報:古代經典隸書眾美紛呈,隸書美的核心體現在哪些地方?學習時應如何把握和表現?
張建會:我們所見到的經典漢隸碑刻中,可以說一碑一奇,風格多樣,眾美紛呈。漢隸的審美取向是雄強、樸茂、高古,以尚質為審美核心,在用筆以及整體氣韻上重在質的體現。
漢碑與帖不同,帖大都是墨跡,即便是刻帖,文字基本不失于原跡。而漢碑摩崖及刻石,文字經由時間和歲月的風蝕剝化,發生了變化和差異,碑與帖的臨習是有所區別的。臨帖在用筆等方面,所臨之字能夠清晰準確地還原原帖,而臨碑,由于書寫、刻碑、風侵、捶拓等因素,就不像臨帖那樣可以直接還原原跡。如果刻意追求漢碑石刻的斑駁和古樸,所臨之字就顯得做作板滯,如還原初始書寫或刻石,又顯得單薄乏味。漢碑石刻文字的剝蝕模糊,使其用筆亦真亦幻,給人以更多意象上的拓展空間,需要書者在虛實之間去體會、想象,即所謂“二度創作”。初習隸書建議選擇法度謹嚴的《禮器碑》、《乙瑛碑》等經典范本,有一定基礎后,繼可臨習《張遷碑》,其用筆、結體變化豐富,是由臨摹轉化到創作的最好范本之一。
書法報:習隸者眾多,但是真正寫得好的并不多見,原因何在?
張建會:隸書資源豐富,嘆為觀止。從漢碑到漢簡,從摩崖到磚志,從鐫刻到手寫,從廟堂到民間,可以說作為漢隸淵藪的兩漢,幾乎無所不包,正如康有為說的“書莫盛于漢”。再加上清代隸書的發展和近數十年不斷出土的碑刻簡牘資料,為我們學習隸書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所以,近年來喜歡隸書學習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為什么習隸者眾多,而真正大成者不多?因為隸書學習周期比較長、取得成效慢。有的作者急于求成,耐不住寂寞。雖然漢隸挖掘吸收的空間還很大,但是我們還沒有潛下心來深入吸收、整合,因此,繼續深度挖掘傳統隸書資源仍然是我們繞不過去的課題。在漢隸的意象把握上,切忌概念性地繼承,單純地、表面性地依形而形,就不會有內在的碰撞。學習隸書入門容易提高難,這也是隸書學習中不爭的事實??梢哉f,這是一條寂寞之道。
書法報:隸書學習和其他書體學習有何內在關聯?
張建會:隸書學習和吸收的空間是非常大的,我們不能僅局限于兩漢碑版、摩崖石刻、簡帛等隸書資料,還需要融會貫通,兼及篆、楷和行草書的學習,學會思考和通變。篆書的用筆與隸書基本相類,對隸書高古雄渾的把握有一定支撐作用??瑫慕Y體對隸書學習有所幫助,但在用筆上會帶來一些阻礙和局限,因此忌用楷書筆法寫隸書。行草書的性情抒發和氣息暢達對隸書創作的節律和書寫性有所啟迪。因此,習隸要善于借鑒、變通和內在的融合。
書法報:學習隸書應重點解決好哪些問題?
張建會:首先要解決好用筆問題。書寫時要注意筆和紙的摩擦,要寫得“毛”一點,在兩漢碑刻中細加揣摩。
隸書用筆是非常含蓄的,所謂“含蓄”是在具體之上的提煉概括,沒有具體到位而一味地追求“含蓄”,則是“含糊”。
目前隸書學習面臨的關鍵問題還是對傳統的回歸和深度挖掘的問題,當代人的創作對我們只是一個參考,取法上還是以深入經典為正途。
書法報:當前國展中的隸書作品存在哪些好的和不好的現象?隸書未來的出路在哪里?
張建會:好的方面,首先是隸書作者隊伍不斷壯大;其次是回歸傳統成為一種趨勢,跟風、追風的逐漸減少;再次是取法多元,視野開闊,思維比較活躍,充滿創作活力。
不足的方面,主要表現在對古人的挖掘吸收遠遠不夠,看似寫漢碑,而實際上是借助現代人進行表面化、膚淺地臨寫。相互取巧、抄襲性地書寫現象還明顯存在。許多作品與兩漢碑刻的風神相去甚遠,屬于“展覽體”的隸書。
我們今天能夠看到大量的隸書資料,這是前人不能比擬的,有很多資源我們還沒有去深度挖掘,我對隸書未來的發展充滿了樂觀。
張建會 節臨《西狹頌》中堂
張建會 隸書吾雖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