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人文精神
什么是中華傳統人文精神?南京大學教授、三智書院名譽院長徐小躍老師認為,對中華人文精神的概括和總結,一定要在“人文”概念的原始義和經典義上來進行,否則都會游移其外而不得要領。
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徐小躍教授對于“中華人文精神”的概括——歸止文明的方向;歸止至善的目標;歸止做人的道德;負起化成天下的責任;力行“四為”的情懷。
其一,“歸止文明的方向”
這一文明的方向是代表光明和美麗的方向。《周易》解釋“賁”卦時說到 :“文明以止,人文也。”此卦的卦象是“下離上艮”。離為火,表示光明和美麗;艮為山,表示安止和歸宿。意思是指,人應該朝著安止于光明和美麗之境。這光明和美麗的方向就是心性的方向,謂之心性的光明,而能夠歸止與安止于此的就是“人文”。由此可見,“人文”概念與“文明”概念形成了內在的關聯性。總之,“人文”精神是指能具有向著光明美麗這一“文明”之境歸止和安止的情懷。簡言之,中華人文精神是指人要有方向。
其二,“止于至善的目標”
這是在具體回答什么地方是光明美麗的文明地方這一問題。儒家認為人文所要歸止的文明之地就是“至善”。“止于至善”(《大學》語 ),此之謂也。所謂“至善”是表征超越善惡、人之為人的本來狀態,在儒家看來就是“良心”,而在道家看來就是“道心”,在佛家看來就是“佛心”。這只是三家對人之為人的本來狀態的不同表述而已,如果選一個共同的概念,那當然就是“初心”。而這一“初心”正是構成人之為人的那個孟子所謂的“幾希”。“幾希”就是“良心”,“良心”就是“至善”。從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文”與“止于至善”以及“良心”的內在關聯性。簡言之,中華人文精神是指人要有良心。
其三,“歸于做人的道德”
這是在具體回答和解決至善和良心表現在某個人的身份和角色歸止和安止于怎樣的道德之上的問題。《大學》說 :“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也就是說,只要歸止和安止于“仁敬孝慈信”這些道德,那么就表示你歸止和安止于至善了。由此可見,所謂“人文”精神是指人保存有良心以及各按不同的身份應歸止和安止的“仁敬孝慈信”之德行。從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文”與“歸止做人的道德”的內在關聯性。簡言之,中華人文精神是指人要有道德。
其四,“化成天下的責任”
人文的精神是體現在它要實現和達到“化成天下”的目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語 ),此之謂也。從這里是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文”與“化成天下”的內在關聯性。大家應注意的是,這里所提出的“天下”概念不是指地域空間意義上的全世界,而是指“文明”總和的那些要素。具體說來 , 包括人的心性,人的氣質,人的道德,人的生命,人的品格,人的言行,人的生活方式,人的生存樣態 , 世道人心,社會風尚,思想、精神和信仰等等。所以“化成天下”就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凈化心性,變化氣質,淳化世風( 我稱其為“三化”);成就道德,成長生命,成全人格( 我稱其為“三成”);和諧社會,和協自然 ( 我稱其為“兩和”)。也就是說,所謂“人文”精神是指當肩負起“化成天下”的責任。簡言之,中華人文精神是指人要有責任。
其五,力行“四為”的情懷
這一“四為”的情懷主要是指北宋張載,也即張橫渠那四句名言,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名言被稱為“橫渠四句”,又稱“四為說”。橫渠四句是對士大夫,或說知識分子的具體要求。有此精神才能被稱為知識分子。也就是說,所謂“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天太平”的志向、使命和擔當。簡言之,中華人文精神是指人要有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