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是這個時代,什么解構的時代,諸如此類。
在我看來,這似乎并沒有觸及到這個問題最核心的部分:為什么大家放棄了全景式的哲學思考?從存在到元素,從元素到動物,從動物到靈魂,從靈魂到道德,從道德到國家,為什么沒有哲學家再這樣思考?是因為這種思考“過時”了嗎?
我的一個想法是:因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變化得太快。我們都不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是怎么樣的,我們怎么反思它呢?
從蘇格拉底到叔本華,雖然人類發現了一些新的大陸,發現了一些新的物種,造了一些新的設備,但是世界的圖景基本沒有變化,這讓哲學家們有充分的時間來思考宇宙作為一個整體是怎么樣的,宇宙和人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如此等等。
但是20世紀以后,從微觀到宏觀,人的世界圖景經歷了,并且還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大變局,這個變局甚至是哲學產生以來從未有過的,從而,一直到現在,我們還無法確定,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樣的,因此,哲學的反思,也就只能是片段式的和極其具有局限性的。而一個全面的,偉大的反思,我們可能還需要一些耐心來等待。
正如黑格爾說的那樣:
只有當夜幕降臨后,密涅瓦的貓頭鷹才開始飛翔。
雜記:
剛才偶然看到一個阿爾法狗的紀錄片,我覺得很有趣。
在過去的時代,知識的增長是線性的和緩慢的,從而,哲學家可以躺在這個平緩增長的知識曲線上來對這個世界進行反思。近世隨著教育的發展,知識的增長雖然依舊是線性的,但是這個“線”陡峭了很多,從而,一個短短的時期之內,人的世界圖景就會產生極大的變化,這已經讓哲學的系統性反思變得很困難(從理解世界到給出世界一個反思之間世界圖景改變的δx變得不可忽略)。
而如果人工智能未來可以自己發現問題和尋求未知(據說有團隊在進行這種研究),那么未來的知識必然呈現一種指數型的增長,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將不再是“常常改變”,而是甚至快到有可能我們根本沒法知道當下我們知道的世界是怎么樣的這樣的程度。這樣,人對世界的反思可能根本將變得不可能。或許我們需要一個AI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