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有這樣一片神奇的土地,它既是萬山蒼翠、川流縱橫的苗嶺山峰,又是掩映著成千上萬個苗村、侗寨古老民居的文化傳承地。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人們整裝、啟程、跋涉,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狂奔,作為人類生活的容器——建筑,也隨著社會發展的腳步從最初的棲息之地逐步演變成個人身份的象征物、城市的代表符號。但是,在如今這個充滿鋼筋混凝土冷血感的世界中,還有這樣一些隱秘深山的古民居,它們以別具一格的樸素,傳承著中國古老燦爛的文化;以精巧的構造方式,展現老祖先的智慧;以渾然天成的隨意美,向世人詮釋返璞歸真的意義。
貴州的東南部(黔東南)就有這樣一片神奇的土地,它既是萬山蒼翠、川流縱橫的苗嶺山峰,又是掩映著成千上萬個苗村、侗寨古老民居的文化傳承地。
行攝路線:郎德上寨——三寶侗寨——岜沙村——小黃侗寨——肇興侗寨
爽爽的苗寨:攔客、橋鄉、吊腳樓
有人將冬暖夏涼,氣候溫暖濕潤的貴州省會貴陽稱為“爽城”,而“爽”字在慢節奏的苗家生活中也體現到極致,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區雷山縣的朗德上寨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醉爽苗寨·進門的12道攔路酒
苗家人素來熱情待客而聞名,在朗德上寨,每逢客人來到,鞭炮聲中,傳統的12道攔路酒沿路排開,那一邊苗家小伙子們吹起了蘆笙,這一邊姑娘們唱起了飛歌。每道酒卡,都會在路中間放一張方桌,兩邊站著幾個身著盛裝的苗族男女青年,提壺端杯,向客人敬酒,每道兩土碗,表示福壽雙全。最后一道酒卡是進寨門樓,土碗換成了大牛角。村姑或寨老雙手捧牛角杯,向客人獻上自釀米酒,按傳統習俗,若客人雙手接過酒杯,就要一飲而盡,若不喝完休想進寨。不過也并非“酒”經考驗才能入寨,不善飲酒的客人只要雙手背在身后,彎腰用唇輕觸酒杯即離,并有禮貌他說一聲“兜社莫”(苗語“謝謝你”)就可以“過關”了。主人雖然豪爽好客,但絕不會強人所難。
★舒爽苗寨·山中長出的吊腳樓
喝完攔路酒進入寨門后,剛剛的熱鬧氣氛完全退去,一條條石頭鋪砌而成的小路映入眼簾,走在郎德上寨的石路上,一種悠然自得的舒適感應景而生,無論是街旁喝茶打牌的大叔,倚坐“美人靠”刺繡的婦女,還是追逐打鬧的孩童,亦或是昂首挺胸看家護院的公雞,無一不在向你炫耀他們慢得離譜的生活節奏。來到這里你就會輕而易舉地領會黔東南地區為什么被聯合國世界文化基金會確定為全球“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十大旅游首選地之一。也許正是這種慢生活,使得這里純樸的民風得以延續,古老的民居得以保留和傳承。
建筑美:古樸無華 渾然天成
黔東南地區“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地理特征,注定山中“長出”的吊腳樓成為最有生命力的建筑,朗德上寨中最古老的吊腳樓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當地民居通常用木材或者石頭依山架出一個平臺,之后用木材構建主體,大多采用節省木材的穿斗式結構。據當地人介紹,在木料選擇上,并無太多講究,多選擇山上最常見的沙木(也稱杉木)。吊腳樓的屋頂采用的是最廉價且常見的小青瓦,瓦片與瓦片之間沒有任何粘合劑,只是簡單地層疊擺放,不設瓦當,房頂上也沒有過多裝飾,只是用小青瓦堆疊出幾個簡單的圖案。屋面多為歇山頂和懸山頂,樓檐翹角上翻如展翼欲飛。
不僅建筑用料隨意,吊腳樓的樸素同樣讓人感嘆,一整棟樓無一處雕花裝飾,也不對木材進行噴涂變色,木材上原木的紋理甚至蟲蛀痕跡都清晰可見,與周邊自然環境的融合度極高,仿佛大自然的作品而非人為,讓沉迷在奢華裝飾風格中的人們深深體會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美好。
功能強:人畜同住,互不干擾
朗德上寨的吊腳樓大多為四榀三間,上下三層,底層進深很淺,通常不會住人,用來飼養家禽,放置農具,所以漫步郎德上寨中的石子路上,很有可能因為你的一句大聲交談,惹了牛馬們的清夢,就會聽見它們在吊腳樓底層發出的“抱怨”。第二層是飲食起居的地方,內設臥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內。住中層,一般三面帶廊,外廊裝有稱作“美人靠”或“吳王靠”的曲木欄桿,苗語稱之為“豆安息”,這是苗族民居的典型標志。因為苗族敬服水牛的力大神勇,故堂屋大門連楹上安有一對木制水牛角,以看門守家。此外, 在房內板壁上,常常貼有用白紙剪出的太陽、月亮、小山神圖樣,那是求吉祥保平安的“保爺”。許多人家門楣上還掛有白紙、刺根、樹枝等物什,這是請巫師念咒語調解糾紛“打口嘴”留下的。吊腳樓的第三層透風干燥,十分寬敞,除作居室外,還可隔出小間用作儲糧和存物。
朗德上寨吊腳樓的排布方式也很特別,檁挨著檁,檐接著檐,除節省屋基用地外,更反映出苗家人強烈的家族凝聚力。
雖然郎德上寨的古民居沒有北京四合院的考究,沒有江浙大戶人家的奢華,但是其樸實無華的建筑風格,讓人感覺舒爽的原生特征依然令人拍案叫絕。
★豪爽苗寨·苗嶺橋鄉的大英雄
除了清雅樸素的吊腳樓,朗德上寨還擁有各種各樣的木橋,馬凳橋、求子橋、保爺橋……不勝枚舉,因此這里又有“苗嶺橋鄉”的美譽。朗德村民之所以如此酷愛架橋,與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傳統民俗關系極大。當地人認為,人是從另外一個世界通過橋來到人間的,因此這些橋不僅是交通設施,更是神靈之物,每逢節日或遭遇不幸時,人們都會獻上祭品祭奠,更有二月初二“春社節”這個專門祭橋的節日。
朗德上寨中最有名的數楊大六橋。這座始建于清代的橋曾被苗族英雄楊大六用來抗御清兵,故又稱“御清橋”、“楊大六橋”,后毀于山港,重修后的橋寬約10米,長達40余米,長廊外裝有9個“美人靠”,據說同時可供百余人休息。
楊大六簡介:清咸豐初年,“苗疆六廳”連年大旱,顆粒無收,官府橫征暴斂,有增無已,民眾苦不堪言,咸豐五年,在天平天國革命運動的影響下,苗嶺山區爆發了張秀眉、楊大六等領導的苗族農民起義,堅持斗爭18年,在同治十一年時,不幸與張秀眉一同被俘,后一同就義于長沙。相傳楊大六跨上戰馬,勇猛異常,嚇得清兵驚問“他是誰?”但聽苗民贊譽道:“羊打羅!”苗話“羊打羅”即“兇死了”、“勇敢極了”之意。清兵不懂苗話,誤以為這位身先士卒的悍將叫“楊大六”,其實他的苗名為陳臘略。為紀念這位苗族英雄,朗德上寨西南隅仍然保有楊大六故居,里面陳列著他昔日所用器具。
苗寨小百科:
高門檻,護孩童:
門檻在風水學中有很重要的意義。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大門入口都會設有門檻,它在風水學中的作用是阻擋外部不利因素進入家中,防止財氣外漏,苗寨民建的門檻則多了一種作用——保護孩童,因為吊腳樓多依山而建,且房間外部沒有庭院,出門很有可能就是山澗,白天苗家男女外出耕作,留小孩在家中,為了保證孩子“破門而出”不會出現意外,吊腳樓的高度通常可以到達成人膝蓋。
大鐮刀,來剃頭:
鐮刀,是一種常見的農耕用具,但是在“中國最后一個槍手部落”——苗寨岜沙卻成了剃頭用具,岜沙男子的發型獨特,苗語稱“戶棍”,長發在頭頂結一個發髻,四周的頭發全部剃光。據說,這種裝束是從蚩尤時代傳下來的,是至今中國仍能見到的最古老的男性發式,岜沙男子16歲起就要留“戶棍”。這個“戶棍”被視為他們與神靈溝通的重要途徑,終身不得剪斷,一旦剪斷便失去了神靈的庇護。
為了讓“戶棍”茁壯成長,他們會定時用彎月形的鐮刀將四周的頭發刮掉,大鐮刀貼著頭皮輕輕滑過,發絲便紛紛落下。岜沙男子基本都會這門手藝,看的人覺得十分驚險,剃頭和被剃頭的卻顯得輕松自如。
種楓樹,佑村寨
每個苗寨風水最好的地方必有一顆護寨樹,這棵樹一定是楓樹,由于占盡地利這棵樹通常為全寨生長最好的,護寨樹為楓樹是有其特殊的原因的,相處苗族始祖蚩尤,用楓樹制成拐杖,威風凜凜,堅不可摧。后來由于楓樹拐杖丟失,導致涿鹿大戰失敗,蚩尤被殺于宋山。蚩尤死后,宋山坡上長成楓樹林,苗族后代認為,那些楓樹就是蚩尤的化身,所以世代膜拜。在后來的長期遷徙過程中,苗族人民每到一處,必先種楓樹,并祭祀發誓:“楓樹活而建村寨,楓樹死而人遷徙!”迄今,凡苗族村寨,皆有楓樹護佑。
多寶的侗寨:鼓樓、大歌、風雨橋
侗寨即侗族村落,與苗寨相似,大多就其地形而建,村民建筑多為木質吊腳樓,除了鱗次櫛比的吊腳樓,如虹飛架的風雨橋、造型獨特的鼓樓以及充滿民族特色的侗族大歌,也是祖先們智慧的結晶,是侗家人引以為傲的“侗寨三寶”。
★造型精巧·“旋轉”的侗家鼓樓
“錦雞翅膀鳳凰尾,比不上侗家鼓樓美。”這首侗族民歌形象地描繪出侗家鼓樓的獨特風姿。在貴州山區,凡有鼓樓的寨子必是侗寨。鼓樓不僅是侗寨的標志,更是侗族人眼中的一個大珍寶。
鼓樓通體全是木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由于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朽不斜。鼓樓,顧名思義,內設有鼓。鼓樓最頂層懸掛著一面長鼓,平時村寨里如果有重大的事情,就會有人登樓敲鼓,召集村民商議。在侗族歷史上,凡有外來官兵騷擾,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咚咚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鼓樓平時也是村民社交娛樂和節日聚會的場所。
侗族鼓樓在重檐數上皆為單數,由全寨人集資修建。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寬大結實的長凳,供人歇坐。中間是一個或方或圓的大火塘。在第二、三層左右的位置突然變成八角形或六角形,然后在不脫離杉樹原型的基礎上揉合漢族密檐多層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樓塔形。這種形狀的改變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外部造型宛如“旋轉”的魔方,內部俯視似木質萬花筒。鼓樓的頂部宛如連串的葫蘆,塔尖猶如芒剌一般,直刺蒼穹。
由于侗族無文字記載,鼓樓始建于何時已無從考究。不過,侗鄉世代相傳:從有侗族村寨的時候起,就有鼓樓了。據清代雍正年間有關資料記載: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可見明末清初開始見于史冊了,距今約三個多世紀。侗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集中居住的特點,較大的侗寨上千戶人家,小者三、五十戶。侗寨鼓樓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個族姓一座鼓樓。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時有幾個鼓樓并立。
★秀美婉約·重瓴聯閣風雨橋
如果說鼓樓是侗族的象征,風雨橋則可稱之為侗族人的藝術品,陶醉在綠色江體上秀美而婉約的風雨橋,樓橋相依相伴,相映成輝,構成了云貴高原上最引人入勝的景色。
風雨橋也稱花橋,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構,建造時不用一釘一鐵,全用卯榫嵌合。由于每個侗寨里都有清清的江水流淌,風雨橋既是侗家人的交通要道,又成為侗寨的一道水上風景。
風雨橋的橋廊上繪有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奇花異草為題材的五彩繪畫,橋面則用杉木鋪就,廊內有長凳可供過路人休息,橋的兩側還有欄干,可以倚靠。在眾多的風雨橋中,以亭樓式的風雨橋居多,橋廊頂部通常建有多個寶塔式樓閣,少的有三層,多的達五層,構造與侗族鼓樓十分相似,樓閣飛檐高翹,猶如羽翼舒展。
郭沫若先生題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詩中曾寫道:“艷說林溪風雨橋,橋長廿丈四尋高。重瓴聯閣怡神巧,列砥橫流入望遙。竹木一身堅勝鐵,茶林萬載茁新苗。何時得上三江道,學把犁鋤事體勞。”作為旅游者,離開了喧囂的鬧市,回歸大自然的懷抱,欣賞著匯聚祖先智慧的廊閣式石木橋,一種“學把犁鋤事體勞”的沖動油然而生。
★天籟之音·“桃花源”中的侗族大歌
“漢人有字傳書本,侗族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實寫照。由于以前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社交禮儀等都是靠著優美的歌聲一代一代往下傳,因此侗族大歌成為侗族人的一大驕傲。
侗族大歌在侗語中俗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種“眾低獨高”的音樂,必須由三人以上來進行演唱。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其主要特點。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編創的一大特色,是產生聲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因此被比喻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飯養身,歌養心,”這是侗家人常說的一句話,也就是說,他們把“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
侗族大歌的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現打架罵人、偷盜等行為,人們甚至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樣。
侗寨小百科:
敬薩瑪,佑村寨
“薩瑪”是侗族崇拜的女神、民族英雄、長者,也是首領。"薩瑪"是侗語譯音,"薩"即祖母,"瑪"意為大,薩瑪可漢譯為"大祖母",相傳早在母系氏族社會,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戰的女首領,在抗敵入侵的戰斗中百戰百勝屢建奇功,不幸在一次戰斗中與數十倍于已的敵兵包圍,最后壯烈犧牲。人們對她無比崇敬,將她視為能帶來平安吉祥的神靈,尊稱她為"薩瑪"。侗鄉有句俗話:侗家薩大,客家(漢族)廟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薩瑪是他們最大的神。年年農歷正月、二月,為了祭祀薩瑪,人們在寨子中間的土坪上壘起土堆,舉行盛大的祭典,場面龐大而壯觀,代代相傳,形成了今天的"薩瑪節"。
在明末清初,始建屋祠供奉,薩瑪祠在侗族地區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反映侗族保持母系氏族社會遺風的歷史物證。薩瑪祠內沒有神像,只有神位,神位上樹著一把半張開的大黑傘,傘下壘有一堆石頭,那即是薩的象征,象征著侗家人在“薩瑪”英靈的保佑下幸福安康,團結堅強。
老侗寨,藏真愛
侗族有很多與愛情相關的傳說,其中最有名的要數“珠郎娘美的絕戀”,據稱這是一個清代中葉發生在榕江縣車江三寶侗寨的真實故事。口寨有一位勤勞聰慧又美麗如仙的侗族姑娘,名叫娘美。與口寨遙遙相望的朵帕寨上,有個聰穎俊秀的孤兒名珠郎,小名秀郎。兩家田地相連,在共同的勞動中,結成一對戀人。兩人的戀情因封建包辦婚姻制度遭遇阻攔,于是雙雙離家出走,逃到從江貫洞。貫洞寨的鄉親非常同情兩人的不幸遭遇。可是,財主銀宜卻起了歹心,為了迎娶娘美,害死珠郎。為了給愛郎尋仇,娘美親手誘殺了銀宜,而后將珠郎的尸骨背回故鄉安葬,這個美好的愛情故事,一直在侗族地區流傳,后來還被拍成了戲劇《秦娘美》。
女榕樹,無胡須
生活在深山中的侗家人,對大自然有著與生俱來的眷戀和尊敬,對樹木更是如此,三寶侗寨以古榕出名,沿江堤岸延綿數公里,生長著近兩百株清雍正年間的古榕樹,古榕的冠蓋差不多將天空遮蔽。樹根從地里裸露出來,盤錯著,形成巖洞般的奇觀。遠遠望去,成群成陣,連袂相伴,既護著河堤,也守著村寨。
這里的榕樹與其他地方的有很大區別,一般的榕樹枝條上有很多皮孔,枝條上可以長出許多氣生根,向下懸垂,像一把把胡子。而三寶侗寨的榕樹胡須都是繞樹生長,外形清秀不邋遢,有人打趣因此稱,其他的地方的榕樹為男性,侗寨的榕樹為女性。
攝影攻略:
拍攝時間:
郎德上寨:
建議拍攝時間:下午、日落十分。
三寶侗寨:
建議拍攝時間:全天均可。以晴天拍攝為佳。
岜沙苗寨:
建議拍攝時間:全天均可。以陰天拍攝為佳。
小黃侗寨:
建議拍攝時間:全天均可。以日出、日落十分為佳。
肇興侗寨:
建議拍攝時間:全天均可。
建議拍攝地點:脫離主干道商業區,深入居民生活區。
攝影技巧:
1、苗族和侗族傳統建筑以木質結構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筑表面會呈現深棕色。如果天空晴朗、陽光充足,便可利用直射光(硬光)的特性,很好的展現出建筑的立體感和質感。
2、如果趕上陰天,可不要沮喪喲!陰天的光線十分柔和、均勻,對于表現建筑的細節是非常有利的。陰天拍攝大場景時,由于空氣透視的原因,會導致遠處的景物呈現出灰蒙蒙的狀態。此時,可將距離相機較近的相關元素納入畫面中,這樣便可得到“近景清晰,遠景朦朧”的藝術效果。
3、在拍攝古村落建筑時,除表現其具有民族特色建筑美感外,有可有選擇性的加入一些人文元素。例如:畫面中出現當地居民、牲畜,或特色植物。都可以增加畫面的生活氣息。
4、苗族和侗族服飾色彩豐富、艷麗。為表現其色彩感,建議使用彩色照片模式。
5、觀看民族演出或表現人文題材時,可利用慢速快門,拍攝出動感十足的影像效果。
6、參與民族歌舞表演的當地演員,有時會因為長時間演出而出現倦怠的表情。在演出開始前,細心觀察他(她)們“候場”時的狀態,往往會拍攝到自然、樸實的表情。
7、可利用水面的反光,拍攝具有特殊美感效果的建筑、人文照片。
黔東南聯游&交通指南:
推薦聯游路線:
凱里——施秉——鎮遠——舞陽河——青龍洞古建筑群
重點聯游景點:
1、鎮遠:
鎮遠縣隸屬貴州省黔東南州,是貴州的東大門,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它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是國家重點歷史文化名城。
鎮遠是“山雄水美”之地。石屏山如雄獅昂首挺胸,姿勢傲然;舞陽河如一條凝碧的玉帶,呈“S”型蜿蜒貫通全城,山水城渾然一體,倒影成畫,形成了“九山抱一城,一水分兩城”的獨特太極圖的風貌,被中外游客譽為“東方威尼斯”。
鎮遠還是中國山地貼崖建筑文化的博物館。城內古街巷曲徑通幽,石橋城垣錯落有致。青磚黛瓦、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每一塊青石板、每一塊青磚都留存著歷史的痕跡,無不向游人展示著千年古鎮的神韻。
2、青龍洞古建筑群
青龍洞古建筑群位于鎮遠古鎮城東中河山,集儒、道、佛、會館、橋梁及繹道建筑文化于一身;分別采用了“吊”、“借”、“附”、“嵌”、“筑”等多種工藝,硬是在一段懸崖上筑出中元洞、紫陽洞、青龍洞、萬壽宮等一片閣樓洞天。它氣勢雄偉、構思大膽、布局精巧。
青龍洞共有單體建筑36座,共6個部分組成,依次為祝圣橋、中元禪院、紫陽書院、玉皇閣、萬壽宮、香爐巖。青龍洞由中元洞、萬壽宮、玉皇閣等組成。洞在懸巖峭壁間,石門傍水敞開,門上石匾橫刻篆書“入黔第一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