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一函 | 朋友重然諾,況在君臣間——乾隆皇帝和董氏父子與西湖的情緣

乾隆五十八年(1793)冬,正當《石渠寶笈》續編行將成書之際,年過八旬的高宗皇帝(1711—1799)在《快雪時晴帖》冊中題寫到:“予八十有三,不用眼鏡。今歲詩字多,艱于細書,命董誥代寫,亦佳話也!御識”。于是,是年54歲的董誥(1740—1818)被乾隆帝欽點為“代寫”人,“御制······乾隆某年某月,臣董誥敬書”成為他代寫署款的固定格式。這也是乾隆親手栽培的詞臣,在皇帝年老體衰、難以續題之時當仁不讓的職責。

 

所以,董誥有大量書跡見于諸種文獻著錄,據統計有二百二十余處,除了代筆、題跋、書法之外還有抄經。他亦有相當數量的畫作藏于清內府并錄入《石渠寶笈》,這二百多件中,最主要的還是書御制詩并繪圖。這次在浙博《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中的《西湖十景冊》,正是董誥的這類命題作畫。


清 董誥 《西湖十景》冊(之四開)

浙江省博物館藏

 

但是,無論題跋自作畫中的書跡數量;奉敕題跋、恭和他人的書畫作品;還是仿古山水、詩意抒情山水,董誥都遠遠不及另一個朝廷重臣,就是他的父親—董邦達(1699—1769)。阮元在《石渠隨筆》中把董邦達的山水畫推為“國朝第一”,贊其“屋子皆整齊界畫,無作草草茅廬者”。乾隆多次以畫史上的“二董”—董源和董其昌來類比他,他也是乾隆時期乃至清代創作御制詩詩意圖最多的畫家。董爸爸以杭州西湖為題材核心的風景畫,在《石渠寶笈》里就記錄了七件(組)。

 

清 董邦達 《西湖十景》卷(局部)

臺北故宮藏

 

乾隆皇帝在南巡前對江南的所有認知,都構筑在相關圖籍或他人的描述上。這件《西湖十景卷》就是熟悉西湖風物的杭州富陽人董邦達繪制。此作雖名為“十景”,畫上卻標出五十四個景點,將西湖可游覽之處擴增五倍以上。乾隆在第一次南巡的前一年(1750)題跋說:“此圖豈獨五合妙,絕妙真教拔萃矣。明年春月駐翠華,親印證之究所以”,表達了他的游興已經被這張圖勾起來了,就等著明年春天親自去感受印證。


清 董邦達 《柳浪聞鶯》軸

臺北故宮藏


清 董邦達 《斷橋殘雪》軸

臺北故宮藏

 

在第一次南巡回鑾后,乾隆又下令繪制西湖十景,并添上他在游覽時所作的題詩。這次董邦達依照之前敬獻的《西湖四十景》冊頁中對十景的描繪為底本,僅就畫幅形制略作調整,如上面兩圖就是兩個軸頭。因為乾隆對之前那本冊頁的題跋稱:“董邦達所畫西湖諸景,辛未南巡攜之行笥,遇景輒相印證,信能曲盡其勝,因以十景匯為一冊,各題絕句志之。”可見是非常滿意的。

 

清 乾隆帝書董邦達繪《西湖八景詩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不僅于此,乾隆甚至在北京復制出了西子湖山,比如上圖,也是這次展出的董邦達作品,圖繪北京西郊玉泉山靜明園西南隅圣因綜繪的景色。圣因綜繪,為靜明園十六景之一,仿杭州西湖圣因寺行宮景色。乾隆在首次南巡時就對祖父在杭州建的這個行宮非常喜愛,作《西湖行宮八景》詩,回京后仿建于玉泉山。圖中小字分別標出:卯?亭、竹涼處、綠云徑、瞰碧樓、貯月泉、鷲香庭、領要閣、玉蘭館。畫面上方有乾隆帝御題:“為愛西湖上,行宮號圣因。圖來原恰當,構得宛成真,鐘遞南屏韻,山標上竺皴,所輸波萬頃,卻便閱耕畇。右題圣因綜繪之作,靜明園西南隅,地頗幽逈,略仿西湖行宮意。點綴亭榭,命之曰圣因綜繪,為園中十六景之一。既書圣因原作于前,復命邦達繪為此圖,而書綜繪詩于卷,庋藏其地,披圖對景,孰畫孰真,孰一孰二,孰遠孰近,故可渾然相忘耳。御筆。”


清 董邦達 《柳浪聞鶯御題》軸

臺北故宮藏


清 董邦達 《斷橋殘雪御題》軸

臺北故宮藏

 

乾隆二十二年(1757)第二次南巡結束班師回朝后,董邦達又繪制了一套《西湖十景》立軸,畫幅較小,在吸收第一套立軸在構圖上對最早的四十景冊頁摹本從橫向到豎向的改動,風格上更精煉清爽。圓形上詩塘錄有乾隆兩次南巡題西湖十景的詩句,方形下詩塘則錄有蔣溥(1708—1761)、觀保(1711—1776)、于敏中(1714—1779)、金德瑛(1709—1762)、裘日修(1712—1773)、王際華(1717—1776)、汪由敦(1692—1758)、錢汝誠(1722—1779)八位詞臣自書和詩,他們根據皇帝的依韻和詩,營造了一種君臣互動同樂的氣氛,也讓觀眾意識到,乾隆對于畫作的賞鑒題詠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以他為中心,南書房詞臣作為文學侍從共同參與并呈現的。

 

另一位以畫避暑山莊題材最多的詞臣畫家錢維城(1720—1772)是以“一甲一名”的狀元而步入內廷,近侍皇帝,在畫風上則追隨董邦達。他在乾隆三十三年(1765)依照高宗皇帝第三次南巡時所作的《龍井八景》詩意繪制了《龍井八詠詩圖》冊頁,以浙江學政身份接駕高宗的第四次南巡,并進貢了此套作品。這八開圖像不是對著名景點的寫生,而是依附于御詩之下,針對景點的挑選與題詠形成。然而,直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三月,高宗皇帝才在北京,仿龍井構筑的盤山泉香亭取出此冊再此題詠,流露出對南巡旅程的懷念,并感嘆畫跡雖存,作者錢維城則已謝世。

 

清 錢維城 《畫御制龍井八詠詩圖》冊 (之一開)

臺北故宮藏


清 錢維城 《西湖十景詩意冊》(之四開)

故宮博物院藏

 

上圖《西湖十景詩意冊》十開也于本次展覽中展出。但錢維城和董邦達父子都是詞臣畫家,是不同于宮廷畫家的概念,他們一般都授有官職,地位更高,且作畫帶有一定的業余性質。然而,清代的宮廷畫家是職業畫家,他們的畫風面貌比較統一,基本上是“四王”樣式,尤其受王原祁的影響最大,王的很多弟子也進入宮廷成為供奉畫家,比如這次有展出的張宗蒼,以及張宗蒼的弟子徐揚,他們倆是在乾隆第一次南巡至蘇州時獻畫,進而被召入宮中,并且馬上獲得了跟丁觀鵬一樣的賞給,列為一等畫畫人。


清 張宗蒼 《西湖行宮八景圖》

常州博物館藏


清 徐揚《姑蘇繁華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同時,作為宮廷畫家,另一個特點是能與歐洲傳教士畫家一起供職,將他們帶來的西方繪畫方法結合傳統畫法形成“中西合璧”的新風格,再如這次展覽中的《弘歷鑒古圖》,是宮廷畫家姚文瀚所繪,他畫的人物面部已經有很明顯的“寫真”特色,除去人身上的造型是傳統的,器物家具陳設等等造型的處理,已經接近西化。


清 姚文瀚《弘歷鑒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這類現象在詞臣畫家身上不太出現,究其原因,恐怕除了他們不在繪畫技術上做專門的探索之外,更大的可能性在于他們的身份與職責不在于此,他們需要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與皇帝的精神交流中。


清初,文人書齋、園林名號圖在明代吳門繪畫中流行過后再度出現,1746年乾隆皇帝命名“三希堂”并令董邦達繪制《三希堂記圖》,這是乾隆第一個書齋名號圖,接著就是仿“三希堂”之例的“四美具”的命名,都含有對乾隆所收特別珍愛的藏品聚合之意,并且專為作品刻章、制作匣盒等。這次也隨展覽而來的這幅作品,上有董邦達的自題:“乾隆十有一年,臣承命繪三希堂圖,旨惟筆力薾弱,未足仰稱詔旨,圖成祗增慚悚,敬瞻天筆緬思昔賢,謹泐銜名,以志榮幸。臣董邦達恭畫并識。”以及乾隆御題的《三希堂記》一篇,畫心還有梁詩正(1697—1763)、勵宗萬(1705—1759)、張若靄(1713—1746)、汪由敦、裘曰修等和詩題記。


清 乾隆帝書董邦達繪《三希堂記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的題畫、唱和活動主要參與者就是詞臣。根據《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初、續、三編的統計,詞臣一共參與乾隆的書畫鑒賞活動多達250余次,像董邦達、錢維城這樣作品被內府著錄數量遠超宮廷畫家和同時代書畫大家的,可見依靠的已經不僅僅是他們的藝術能力了。

 

乾隆內府的書畫鑒藏活動常常與公務穿插在一起,高宗皇帝與詞臣間的鑒賞、整理、編寫、著錄等等活動,非常自然地調整了君主與官僚、士人的關系,巧妙地推動了文治的發展,這在阮元《西清筆記》的序中,有一個最生動的描述:“時奉敕編纂《石渠寶笈》,校勘石經,兼在懋勤殿侍值。每當風日清和,早朝人散,開窗散佚,卷軸數千,堆滿幾榻,唐宋名跡,目不給賞,無論元明。內珰叉畫,伸紙以待。相與啜茗,嘗賜食,評真贗,考跋尾。其絹紙黕黦,印記不可辨者,諸前輩必就元指問,以元年幼目力足,且識古篆文也。編考既畢,至未時,聞乾清宮大鐘鳴一二聲,乃散直,出東華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清 董邦達《西湖十景冊》
清董邦達《西湖十景冊》
董誥《西湖十景》,意境悠遠
賞畫 | 清 董邦達《西湖十景卷》
董邦達|作為官員一生仕途通達,作為畫家一生作品宏富
乾隆皇帝御題西湖詩畫 四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岩市| 日喀则市| 布拖县| 孟村| 洞口县| 凤山县| 江西省| 集贤县| 乐昌市| 陆良县| 嘉义县| 永清县| 图们市| 丹江口市| 遵义县| 武山县| 新平| 汽车| 富川| 湾仔区| 隆德县| 孟连| 岚皋县| 图木舒克市| 鹤庆县| 丹凤县| 佛冈县| 三门峡市| 郑州市| 吉隆县| 金堂县| 固始县| 太仓市| 抚松县| 肥乡县| 昌吉市| 嘉峪关市| 建昌县| 崇明县| 衡水市| 德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