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曾老師
(敬請支持【績效謀策】頭條號原創、獨創、干貨!歡迎評論、互動、提問、點贊、轉發!)
案例1
某學員問到:我們公司是生產型的企業,是沒有績效考核管理的公司,生產拿的都是小時工資,管理拿都是月工資。
沒有績效考核的原因是上層不同意有,說是生產車間的性質也不適合做這些。既然如此的話,人資也在這方面很清閑了。但是如果生產部門都沒有這些績效考核的話,那么管理層還有必要有嗎?
管理層以往倒是有工資考核的方法,但是已經不再適合公司的發展需要了,現在每年工資調整的方法都是集體統一的標準上調,當然有些一般崗位人員是高興的,技術人員都很不滿意,這樣也造成了技術人才的流失,招聘困難。
對于管理層的考核,我們應當采用績效嗎?但是我們老板很不同意拿錢的。
今天首先來說說“上層不同意績效考核,因為生產車間的性質不適合做。”
近二三年,生產制造型企業的生產環境受世界經濟形勢及國內市場變化的影響,正遭受巨大挑戰,不少企業經營困難。主要體現在反規律的三升三降:成本上升、費用上升、員工流動率上升,利潤下降、銷售下降、品質合格率下降。
生產車間如果不做績效管理,結果會怎么樣。。。
車間管理干部拿著旱澇保收的包月工資,誰會有動力充分挖掘員工的能量、潛能?
員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出工不出力,又怎能做到高效率、少浪費?
效率低,浪費大,利潤憑什么會好?
作為生產企業的核心部門-生產車間,連分配機制都沒有做好,沿用老模式、土辦法,不求創新突破,利潤低下,這家企業有可能達到更高的發展目標嗎?
1、傳統薪酬結構設計:
基本工資+崗位工資+加班工資+技術工資+績效工資+提成(分紅)獎勵…
2、這種設計最大的缺點是:
1)彈性小:固定的部分比重大,例如非業務崗位的固定部分可達80%以上。
2)無法衡量:員工收入與其價值不能相對有效地衡量出來。
3)薪酬與員工價值失衡:價值應等于價格,員工付出、創造的結果與其收入沒有直接對等關系。工作量=產值+價值
KSF全績效薪酬模式
(為保證客戶真實數據保密,此方案數據有部分做了適當隱藏,它是某企業的實操方案)
KSF設計原理:
1)提升薪酬的彈性創造力,彈性部分占50%以上----越靈活的部分越具有創造性。
2)將員工的價值進行劃分和細分,將價值分類定價,創造多少價值獲取相應的薪酬回報。真正實現多勞多得、多創造多回報。價值分解、薪酬分塊”原理,與員工進行價值交易。
3)將產值量化與價值量化相結合,一切以結果為導向,深入分析價值模式與產值關系,并建立相互融合的計算模式。
案例2
我有一個好朋友做印刷企業,前年他的公司有106人,年產值一二千萬元,這一年公司發生虧損,每個月都要拖欠員工工資,到了過年也是如此。
我建議他運用全績效薪酬模式,逐步對企業推行績效考核、利潤分配機制變革!
現在企業只有36名員工,年產值仍基本保持在原來的水平,而且公司有利潤了,不再拖欠員工工資,還能給員工提供更多增加收入的機會。去年6月,老板投入1000萬新購一臺德國最先進的海德堡印刷設備,逆勢而上,對未來信心百倍!
總結:
企業不做績效管理,也沒什么,大不了維持現狀,依然能活著、也能發展。因為以前都這樣挺過來的。不學習、沒能力、少信心、缺決心,就不要隨便做績效管理,不倫不類,半途而廢,實得其反。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新發展形式之下,不做績效管理,面臨的將是更大的挑戰、危機。向管理要業績,沒有考核與激勵都是空談 。
對此,您有更好的建議和看法? 歡迎評論、交流(請留下你的足跡)
【分享是一種美德,特此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及啟發】記得收藏并關注頭條號!學習更多企業組織管理、激勵機制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