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我們使用手機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工作信息及微信、QQ等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如同猛獸一樣襲來,面臨這這么多的信息,我們僅依靠大腦的記憶是不切實際的,而且現(xiàn)在的記錄工具那么多,手賬、筆記本能記錄我們的點點滴滴;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石墨文檔等App也能為我們提供記錄的途徑。但是我漸漸地發(fā)現(xiàn),隨著內(nèi)容體系逐漸變得龐大,我們很難快速地尋找到我們想要找的東西。現(xiàn)在想想主要是因為自己對信息記錄地并不清晰,所以造成信息的冗余。
很幸運的是,最近我看到了一本叫《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書,這本書是《如何有效整合信息》(2008年)的修訂版,因為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單純地再版已經(jīng)沒有辦法完全去滿足現(xiàn)有的要求了,所以作者在書中加入了很多最新的訣竅和技巧。這本書中提出了幾種我不曾看過的整理方式,“一元化筆記”“蔥鮪火鍋法”確實和市面上流行的崇尚分類整理的書籍有所不同,也讓我打開眼界,原來筆記還能這樣記,也改變了我對現(xiàn)有整理方式的認知。
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元化筆記主要講述了“一元化筆記”的優(yōu)勢、原則、也通過一些小竅門幫助我們豐富筆記內(nèi)容,也讓我們通過素材促進生成創(chuàng)意,讓筆記本不再只是單純的記錄內(nèi)容,而是讓其變成我們靈感啟發(fā)的素材庫。
那么到底是誰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這么別致的筆記記錄方式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日本著名的媒體雜志撰稿人——奧野宣之,他畢業(yè)于同志社大學新聞學專業(yè),曾在出版社和報社工作。他獨創(chuàng)的信息整理術(shù)和智慧創(chuàng)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他還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jié)目和論壇中。不管是工作還是興趣,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這種生活方式在NHK 和TBS 電視臺的節(jié)目中播出后引發(fā)了熱烈反響。 它還出版過《如何寫游記和散步日記》《智慧創(chuàng)造鍛煉法》《“處方箋”讀書法》《三本書創(chuàng)造好點子》等著作,備受好評。
這本書幫我解決了我整理時的一些問題,我相信它還能夠給我的的工作和生活中帶來更多的靈感和素材。現(xiàn)在我就和大家簡單地分享一下我的幾點感想。
很多人認為奧野宣之老師的方法可能比較過時,因為他們認為現(xiàn)在是電子化的時代,而且大部分的素材內(nèi)容也已經(jīng)電子化了,書中提到的報紙和雜志的剪輯和粘貼已經(jīng)不符合這個時代了,而且現(xiàn)在我們也更多使用數(shù)碼相機取代膠片相機,如果筆記本失去了素材,那么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其實他們其實沒有意識到,老師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并非只是利用筆記本去記錄,他給我們傳達的更多的事一種生活理念,例如我們現(xiàn)在用的印象筆記,其實也算是一種一元化筆記的延伸,在印象筆記里,并不需要我們進行多么精細的分類,但是需要我們?yōu)樗蛏详P(guān)鍵詞和標簽,這個不就是和一元化筆記的一元化、時序化、索引化三大原則如出一轍。
所以其實方法還是在沿用,只是我們更換了載體罷了,一元化筆記讓我們能夠?qū)⑺邢胍涗浀男畔⒍技{入其中 ,不會造成丟失或遺忘,說起這個問題,我就不得不說我的整理小故事,因為我是一個設(shè)計師,所以當堆積了一定數(shù)量的素材時,會對他們進行整理和文件夾歸類,有部分的圖片因為它的風格很難界定,我就將他放在了【其他】的分類中,當我過了一段時間想要使用它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它不在【科技】和【光效】兩個文件中,那時候把我急的呀,因為老板指定要那個素材,我一時半伙也找不到類似的,所以花了很長時間去尋找。通過這個事件,我也開始嘗試新的命名方式:【素材-光效、科技】,這種命名方式也給我?guī)砹吮憷头奖悖蜁薪榻B方式其實也有一定的類似和關(guān)聯(lián)。
很多人認為筆記就是記錄,其實我們寫日記也算是筆記的一種,其實筆記中也是能夠有自己的想法的,書中提到的“蔥鮪火鍋法”就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這種方式其實很像電視上的采訪類節(jié)目,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引出我們對于這個事情的感想,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其實大家都知道,這種方式最主要的是記錄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例如會議記錄,我們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將主觀和客觀兩種方式進行組合記錄,能夠增加你的思考,在提出方案的時候,才會有更多有力的論點,而不再只是做一個旁觀者。而且保留自己想法對設(shè)計師而言,是能夠為將來的自己提供更多的靈感的,所以很感謝老師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這么優(yōu)秀的記錄方式。
書中提到了日常記錄:睡眠時間、吃過的東西、度過的書,很多人都會認為這些東西不值得一提,甚至沒有任何的價值。
那么我們?yōu)槭裁匆@樣做呢?其實是因為它能夠消除選擇帶來的壓力,不用考慮它是不是值得記錄,它能夠啟動思考,例如我們記錄前一晚的睡眠時間時,也會順便記錄下前一晚的靈感和夢中的幻象,其實這些也能夠作為之后的素材,它還能促進深入寫作,因為長時間的積累,我們不再是浮于表面的思考,更多的是深化的思考,幫助我們掃清煩惱,重新審視自己,這樣會讓我們變得充實。
其實這同樣也適用于設(shè)計,大家都知道,設(shè)計是一個創(chuàng)作性的行業(yè),如果我們僅僅靠一時的靈感是沒有辦法支撐起他巨大的信息量的,所以平時的記錄,其實也可以為我們的靈感提供更多的方向和思考。
在這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我看到不僅僅是信息整理的一些技巧,看到更多的是老師的知識積累和沉淀,書中的一些方法雖然不是現(xiàn)在都適用,但是他的理念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我相信但我我們學會之后,能夠受用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