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戲說老子第八集

道之不爭無憂

一易堂  風蕭蕭

關尹子聽了老師關于天地大道不為己生反得長生,行之以大公反成其大私的教誨。心中多有所獲,但尚存一絲疑慮,于是向老師言道:

 

弟子是否可以這么理解,道是常存不死的,之所以會長存不死,是因為道的存在,本為萬物之生而生,故能永恒存在,所以上古的圣人們總是效法天地大道,不居人先反而為先、置身度外反得身存、本無私欲反遂其私,是不是這個道理?

 

老聃含笑點頭,表示贊許。

 

尹子繼而大膽說道,那么照您所說,那圣人豈不是“為存其身故外其身,為先其身故后其身、為成其私故示人以公”嗎?那產生天地萬物的大道、那萬民敬仰的圣人,豈不是至私而似公、大惡而似善了嗎?

 

老聃聽后,哈哈大笑不止。對關尹子言道。

 

看來,你還是執著于什么善惡美丑這類名義上的東西。我只好帶你復習一下我們前面討論那個“無為而為”的問題時所說過的話了,我們曾經說過,美惡美丑、長短高下、先后內外、賢與不肖、仁與不仁,不都是人為的加以區別嗎?哪里就有一定的區分標準呢?后來我們也講過,一切應效法天地大“道”,順其自然,處其無為,持守中“道”,不要崇尚于賢德、不必執著于仁,都是說的這個意思。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大私似公、大惡似善了。

 

不過從你這個疑惑中,我也有很大啟發。看來,這個“道”,雖然就基本身而言,它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于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無所謂善與不善、仁與不仁,但如果人們效法它而用之于我們這個人類社會,倒是真的無法離開那些人為的、迷惑人的名詞了。況且,以你目前的修為,如果真的離開了這些迷惑人的善惡觀念,還真的難以認識那天地大道了。如果你非要用公私善惡這些人為的觀念來認識天地大道,并非要分辯出它的公私善惡的話,我只能拿別我們老祖宗黃帝的一句話來開導你了: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套用這句話,也可以說,天之不仁,用之至善。

 

既然你很看重這個“善”,我就給你講一講什么是“善”吧。但在講之前,你應該首先了解另一個名詞,那就是:德。你應該對這個字并不陌生。

 

關尹子點點頭。老聃繼續。

 

這個“德”就是從“道”這個宇宙大規則中演化出來并應用于萬事萬物的。可以說萬事萬物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德性”,它的“德性”正是宇宙大道在它身上的一種體現。天地各有其德,人亦有德,樹亦有德,一塊石頭也有它的德性,當然,關于這個概念,現在你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我慢慢會專門給你講一講“德”這個東西究竟為何物。

 

在“道”的層次上,沒有“善”或“不善”的區別,但如果將“道”應用在“德”的這個人為的層次上,就不僅有“善”與“不善”的性質分別,而且還可以有“上善”、“中善”、“小善”的量化分別。這都是用來對天地大“道”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具體應用的一種人為的主觀評價,或者說是對某種事物的“德性”進行人為的一種評價而已。

 

包括現在人們經常掛在嘴邊上的什么仁呀、信呀、忠呀、義呀什么的,都是人為的一種評價而已。我們既然無法徹底擺脫塵世,而又要在這塵世中尋求到真“道”,也就自然免不了要拿這塵世中的東西來用一用了,但是一定記住,不要執著于這些人為的名字,被這些東西迷住你的眼、絆住你的腿。

 

現在,我們還是回到你一直強調的那個“善”吧。所謂的“善”與“不善”,“善”的程度,都是要看一種事物的內在“德性”符合宇宙大“道”的程度,凡是符合、接近于“道”的,我們就可以稱之為“善”,凡是其內在德性背逆、遠離于“道”的,就可以稱之為不善。這樣說,你是否能夠接受?

 

關尹子雖然對老師剛才關于“德”的論述并沒有完全領悟,但也能感覺得到這個平日里常掛在嘴邊的“德”字,原來也是很深奧玄妙的東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還是先聽一聽老師關于“善惡”的講解吧。于是點點頭,表示理解和接受。

 

老聃繼續:

 

我們身邊有一樣東西,它的德性是最接近于“道”的,就是我們身旁護城河里的這些水,稱其為最上乘境界的“善”,一點都不為過。如果一個人的德行能做到象水一樣,也就能稱得上最接近于天地之道的“上善”之人了。我前面曾不止一次給你提到過,說什么“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什么“圣人”后其身而先生外其身而存,“圣人”如何如何。。。。那么,什么樣的人能稱得上“圣人”兩個字?我可以告訴你,只有那些具備象水一樣的德性的“上善”之人才能稱得上“圣人”呀。

 

水一樣的德行?關尹子倒真的成了一頭“霧水”。這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水,怎么倒可以稱得起“上善”了?

 

老聃看著迷茫的關尹子,對他言道。你看那水,滋潤萬物的生長,可以說萬物沒有什么東西不受其利,別說是人畜草木的生長須臾離不開水,就連那石頭也會因為得到水的滋潤而顯得晶瑩潔凈。可是,這無所不利的水,卻從不與萬物相爭,它總是避高趨下,甘愿處于人們最討厭的那些低洼之處。水的這種德性,不是非常非常接近于那無處不在、生養萬物,卻從不為己而生的大“道”嗎?

 

水有水的德性,人有人的德性。水的德性能夠基本上接近大道,大概是因為有“七善”,人若能效法水德,七善足備,無疑就是當代的圣人了,那怕是七善具一,也基本上也就可以稱得上接近大道、可稱為“上善”之人了。

 

怎么講?關尹子迫切想知道,在老師的口中,究竟如何具體去做,才能達到“上善”的圣人境界。

 

不忙,不忙,聽我慢慢講來。

 

這第一大善,便是“居善地”,對于所居之地,善于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地方,說白了,就是“呆在自己應該呆的地方”。那究竟應該呆在什么地方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呢?天下萬物各不相同。人們常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眾人所討厭于所居處的地方,莫過于低賤之處。眾人所喜好于所居處的地方,莫過于高貴之處。可是人人爭相攀高,而不甘居下,結果又是什么呢?輕則拳腳相加、重則興師動眾;明則強取豪奪、暗則陰謀詭計。到頭來,為了那一時的欲望得以滿足,子殺其父,臣殺其君,既使暫得高位,又有幾人能長久安坐?如今,天下戰亂不止,百姓流離失所,不都是那“往高處走”的欲望驅使所害的嗎?天地萬物雖各有異,但其中的“道”理相同,人究竟應該如何自處善地呢?應該效法那無所不利、卻又從無所爭的水的德性啊。我們剛才說過,水總是“處眾人之所惡”,避高趨下、甘居洼地,越是低下之處,它越是欣然前往。“水無以下不成海”,正是由于水“善居下地”,“往低處流”,才成就了那奔騰不息的江河、浩翰無邊的大海。水不厭下,可以依地,山不厭高,卻難及天啊。水向下,我亦向下,不求高樓瓊臺只求怡然自得,不求位高權重只求平安寧靜,何必非要弄得戰戰兢兢、寵辱若驚,整日恐懼那大患加身呢?如果你不貪戀這個小小的關吏之位,又何必擔心上司的冷遇、同僚的詆毀呢?

 

這第二大善,便是“心善淵”,天下萬物皆有心,人有心,水亦有心。人心難測,水心也難測。你看那大海,其廣無邊,其深不可知。容納百川,其大方成,容納萬物,其靜不改。泥沙礫石,甚至污穢之物,也從不拒絕,可是它的純凈清潔的心卻極為穩定,從來不會受任何外來事物的影響而改變,只要它一靜下來,就會慢慢澄清,恢復它本來的面目。關尹子聽到此處不由的插上一句話:那么,我要是把一捧鹽放入水里溶化,這水的心就會混濁咸澀而再也不會恢復他的本來面目了吧?老子哈哈大笑,非也非也,它依然會通過蒸發的方式,升華為水汽,再進一步凝聚為云、積云成水,最終又回到了本身的純凈。我們做人的心,如能做到象深淵一樣的胸襟和器度,深沉而容納萬物,又能持守清靜,不為萬物所改,也就真的成為圣人了?

 

這第三大善,便是“與善仁”。小子,你要注意,這是我第二次提到這個“仁”字,我們曾經說過,天地視萬物、圣人視百姓,都是看似不仁,實則大仁至仁。那么究竟什么是仁?我們通常把一個果子內核里面那個能發育生長出新果樹的東西叫做什么?----果“仁”,不光是果子,任何事物都有一個“仁”,它是萬事萬物最本真最元始的一種德性。果有“仁”,人也有“仁”,人的“仁”是什么,或者說人的那個最本真的東西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當然是眾說紛紜,當今流傳最廣的說法莫過于把人的“仁”解釋為“慈愛、親愛”了,那孔家老二說“仁者,愛人”,這個說法,我是勉強同意的,因為我也說不清楚,“仁”究竟應該如何定義,就象我無法定義“道”一樣。所以只好借世俗的說法,拿來用一用了,不過他說“為仁由己,不由人”,我是非常欣賞的。仁,正象那果仁一樣,是出于自然之流露,而不是外來事物強加、或者勉強為之的。人有“仁”,水也有“仁”,而且是至仁大仁,它無聲無息的把慈愛給予萬物,滋潤萬物的生長,正是出于自然之“仁”,沒有絲毫勉強,也不會厚此薄彼。無論瓦礫泥沙還是金珠美玉,無論參天大樹還是卑微小草,它都一視同“仁”。人的“仁愛”之心,如果也能象水一樣自然流露,而不是矯揉造作,也不是厚此薄彼,這樣的人難道還不能稱為“上善”之人嗎。

 

這第四大善,便是“言善信”了。你不用奇怪,人會開口說話,水難道就不會說話嗎?人有人言,水有水語。無論你站在大海的邊上,還是佇立于小溪的岸邊,你都能聽到,水不但能言,且總是言而有“信”,何謂“信”,聽其音,便知其情,觀其言,便知其形。時而靜默無語、潤物無聲,時而嘩嘩作響、歡聲笑語,時而呼嘯洶涌、濤聲震耳。水的聲音雖然變化莫測,但是每種聲音都一定代表了它此時此刻的心情,聽到它的聲音便可以知曉它此時刻的形狀,或者說水的每一種聲音都蘊含著一定的“信息”,并且總是表里如一內外一致,既不會矯揉造作,也不會虛張聲勢。堵之則止,決之則流,都十分遵守其“信”。圣人說話也是如此,象水一樣善言守信。當止,則閉口不言,當講,則開口言事,并總是能順其自然,如實的反映客觀真實情況,卻從來不會空話連篇、輕諾寡信。

 

這第五大善,便是“政善治”。政者,有所更改匡正的意思,人有治國之“政”,這宇宙難道就沒有需要匡正的“政”事嗎?你觀察那滔滔黃河的運行,便可知道,“道”是如何匡正宇宙間萬事萬物的?那河水自高而流下,不舍晝夜、持之以恒,便可將高處的泥沙沖刷至下地,使得高處變低、低處抬高,而水流也會由快而慢、由急而緩,這不就是水能夠“匡正”地勢的“不平”的政事嗎?而無論水所處地面如何凹凸不平,但它呈現在人們面前的總是清靜平正,再洶涌的波濤駭浪,也終會風平浪息,保持自己的平正如一的德性。你再看,縱使那至污之物,經過河水長久的洗滌凈化,最終也會潔凈如新;那至堅之物,經過水流長久的沖擊浸泡,最終也會圓潤光滑。圣人從政,當能如水一般,雖然至為柔弱,卻善于用自己公正公平的品德持之以恒的去影響、感化、教育萬民,終究會凈化污穢、消除暴虐,使國家實現大治。

 

這第六大善,便是“事善能”。處事有上善之才能,非水莫屬。你看那水,雖然至柔至弱,隨物成形,但卻是我所見過的天地之間能量最大、能力最強的東西,又有什么事情是水所不能做成的呢?靜可滋潤萬物、滌除污穢,動則排江倒海、無堅不摧,行則不舍晝夜,靜則平實無華。人們做事情,難道不應該好好領悟水的這種持之以恒、以柔克剛的德性和才能嗎?有些人表面上夸夸其談,但面對復雜的事情需要處理時卻總是束手無策,百無一能;而有些人平常看起來謹言慎行,從不自夸其能,但需要解決問題時,卻總是能夠思慮周全,而謹慎行事,剛柔相濟,緩急相繼,縱費時日,也最終能把事情圓滿的解決。可以說“事善能”不只是水的德性之善,也是上善之人的品性啊。

 

這第七大善,便是“動善時”。你看這水的變化,時而急時而緩,忽為云忽為雨,清濁剛柔不一,動靜行止不定,可是,又有那種變化不是非常切合相應的時機呢?地平則流緩,地陂則流急,升而為云降而為雨,雖至濁而靜之必清,雖柔弱而用之必剛,風吹則動風止則靜,堵之則止決之則行。這都是水順時就勢絕不強為的上善之德呀。你再仔細觀察這四季雨雪的變化,便能更加了解,水的行動是最最善于把握時機的。春天萬物復蘇,而谷雨必至以助萬物之蘇;夏天萬物生長,而降水必豐以助萬物之壯;秋天萬物收斂,而降水必減以利萬物之成;冬天萬物閉藏,降水必化而為雪以保萬物之墑。人之行事,又怎么可以違背時勢,逆時而行呢?天下雖大,可是真正能夠體悟水的這種德性,做到善時而動的,又有幾人呢?

 

居處善于選擇其地,心胸善于保持深沉,交往善于真誠仁愛,言語善于遵守信用,持正善于治理萬物,處事善于發揮才能,行動善于把握時機。這就是水的七種最善的德性。

 

如果一個人也能具備這七善,天下人都會不招而至,整個社會都會和平安寧,還需要什么無休止的殺伐爭戰嗎?反觀如今的天下,諸侯之間無不憑借武力爭戰,到處侵伐擴張,爭奪地盤、搶掠財物,那些一時得逞者,甚至會得意忘形,妄稱“雄霸”,可是這樣的霸主,又有哪個不是曇花一現,瞬間便會被另一個強國所侵略,甚至國滅身亡呢?他們又有哪一個不是憂慮重重、無一日之安呢?如果能夠安居下位、不為己害人、不爭名奪利,還需要整日擔心憂慮那些大難臨頭嗎?

 

關尹子聽了老師關于“七善”的長篇大論,感覺甚為開眼,他終于從內心感覺到了,這個不可名不可道、無善無不善、無為而大為、不仁而至仁、常存而不死的大“道”,原來只是就其“道的本身”而言,如果說到“道的應用”而言,不但有善與不善之別,而且善的程度也有上中下之分。而那“利萬物而不爭”的水的德性,因為具備了七種大善的德性,是最符合“大道”的東西,所以天地之間萬事萬物都須臾不能離開水的存在,人們應該效仿水的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利萬物不爭,方能成為真正無所憂慮的“上善”之人啊。

 

附原文:《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戲說老子 1---18集
《道德經》全文(翻譯 )--10
道德經全文圖文欣賞及譯文
解讀《道德經》:“道”的涵義
《道德經》注釋
道德經講的什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辽市| 沈丘县| 瑞丽市| 大方县| 徐汇区| 武隆县| 汽车| 晋宁县| 楚雄市| 和林格尔县| 古浪县| 盘山县| 苍溪县| 仙居县| 鲜城| 郴州市| 玛沁县| 东至县| 泽库县| 定陶县| 城固县| 含山县| 远安县| 芷江| 左权县| 亳州市| 阜城县| 台州市| 宜春市| 龙游县| 临泉县| 遵化市| 吉木乃县| 枣强县| 天等县| 炎陵县| 宣城市| 贵德县| 扬州市| 西乡县| 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