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非洲,人們可能更多地會想起貧窮,戰亂,殖民。眾所周知,歐洲殖民者曾經遍布廣袤的非洲大地,淪為了承受資源掠奪之苦的殖民地。但其中卻有例外,古老的埃塞俄比亞王國卻得以在群狼環伺的環境中一直保持獨立地位。這也成為了撒哈拉以南地區非洲文明為數不多得以完整留存的碩果。

非洲大陸上埃塞俄比亞的地理位置
四世紀的阿克蘇姆王國的地緣位置
實際上,埃塞俄比亞的文明史從3000年前就已開始,大約公元一世紀,阿克蘇姆王國在此出現,它一度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同著名的君士坦丁一世統治下的東羅馬帝國結盟,甚至一度擴張至阿拉伯半島南部。雖然阿克蘇姆王國在十世紀滅亡,但如中國一樣,文明并未隨王朝更替一同消亡。建立于13世紀的所羅門王朝作為該文明的繼承,一直延續到了1974年。二戰中率領軍民抵抗意大利法西斯勢力侵略的海爾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Ⅰ)便是所羅門王朝的末代君主。

生意盎然的裂谷

東非地區地殼的隆起斷裂過程形成了裂谷和山地高原等地貌
優越的地理環境,從來都是偉大文明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位于埃塞俄比亞北部和厄立特里亞西部的青尼羅河流域,土壤肥沃,氣候濕潤。奠定了該地的農業發展基礎,這也為文明的誕生提供了條件。
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發生劇烈的張裂拉伸作用,使得非洲和阿拉伯陸塊相分離。這使得正在出現抬升現象的東非地區,由于地幔物質上升分流,產生巨大張力,將地殼撕裂,從而形成了著名的東非大裂谷。
埃塞俄比亞高原由地殼斷裂、隆升和熔巖堆積等過程塑造。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東非大裂谷東支北段將其一分為二,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屬于尼羅河水系,中部屬于內流盆地流域,東部則屬于謝貝利河和朱巴河流域。位于西部的青尼羅河流域相較于南方崎嶇的裂谷和北方干燥的沙漠來說較為平坦、濕潤,更適合農業種植,至今仍是埃塞俄比亞的主要糧食產區。同時又可以順流而下,和埃及文明進行交流。
由此,古埃塞俄比亞文明得以茁壯生長。

現代埃塞俄比亞境內三大流域的分布
這三大水系都發源于埃塞俄比亞的裂谷和群山,為文明的誕生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裂谷區湖泊相連,熔巖遍布,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壯麗地貌。迄今為止,東非大裂谷仍在擴張,仍然有大量的火山活動。存在著熔巖湖、間歇泉等奇特景觀。

位于埃塞俄比亞境內的瑟門山脈(Simien Mountains)
的金巴(Kimba)瀑布


硫磺湖水的酸性很強,不可以直接觸碰
埃塞俄比亞的阿爾法州坐落著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火山——達羅爾火山(Darrol Volcano),其海拔為負85米。而它的獨特之處也并不僅僅有它的海拔,也有它絢麗的硫磺湖泊。從地下涌出的含鹽量極高的泉水,呈現出多彩的顏色。泉水快速蒸發后,在地表產生了形狀各異的鹽沉淀。

黃金是埃塞俄比亞主要的金屬礦藏之一
埃塞俄比亞已發現的金屬礦產主要與前寒武紀低級變質火山沉積巖中的構造熱液作用有關,優勢礦種包括金、鉑、鐵、銅等。這些礦產資源主要位于北部,西部和南部的邊界地區。同時,埃塞俄比亞豐富的大理巖、花崗巖等非金屬資源也多與前寒武紀變質-侵入雜巖有關。古阿克蘇姆所在的北部地區自古就依靠壟斷紅海的貿易通道,對外輸出黃金等特產獲利,并且在公元三世紀開始,成為了非洲第一個鑄幣的國家。大量的花崗巖則被用于宮殿和教堂的建造,這些建筑屹立千年,讓我們有幸得以窺見古老的埃塞俄比亞文明的一角。


巖石教堂是埃塞俄比亞獨具特色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拉力拉貝教堂(Ralli Beira rock Church)修建于900多年前的扎格維王朝。整座教堂都是由一塊完整的花崗巖掏空而成,大到建筑的外形輪廓,小到內部每一處雕像、紋飾,都經過細密雕鑿,巧奪天工。

貢德爾(Gondar)地區的塔納湖是埃塞俄比亞的第一大湖,青尼羅河的發源地,也是埃塞俄比亞的生命之湖。

紙莎草是尼羅河水系對其沿岸文明的饋贈
紙莎草沿水而生,從此地一直蔓延到下游的尼羅河。古埃及人用它來制成莎草紙。從此,他們的文明能夠隨著人們的記憶代代相傳。湖水溶進了大量火山土的養分,為農業和漁業創造生機。

塔納湖(Tana)南部的梯錫薩特瀑布(Tisisat falls),是一段長為200米的寬大缺口,湖水在此處跌落,肆意的傾瀉而下,流入阿巴伊河,進而形成青尼羅河,最終匯入大名鼎鼎的尼羅河。

起伏巨大的地勢
讓人不禁想起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和紀念碑谷

同樣坐落于貢德爾地區的瑟門山國家公園,有著非洲罕見的高山深谷,部分懸崖間的落差可達1500米。大約在2千5百萬年前,非洲大地發生的大規模隆起,和火山噴發流出的熔巖筑起了瑟門山脈。北半球冰河期的冰雪和非洲的持續降雨對高原地表的侵蝕,讓其完成了從高山到險峻峭壁的蛻變。

所羅門王朝在17世紀定都塔納湖畔的貢德爾,同時還建立起了諸多城堡來鞏固統治。法西爾格比要塞城堡(Fasil Ghebbi)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城堡,它擁有著最大的體量,也是設計最精美的城堡,曾經是數代埃塞俄比亞君主的居所,是集合了埃塞俄比亞傳統風格、近代阿拉伯風格和印度文化風格的集大成之作。它保存著許多座古代宮殿、拱橋以及精美的雕刻。

坐落于非洲大地上的中世紀城堡——法西爾格比城堡
這些著名的山川和古跡,伴隨著生生不息的埃塞俄比亞人民,長久地佇立于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見證著千百年來此地文化和地理的相互交融。
參考文獻:
隋建立,劉嘉麒. 東非大裂谷考察記實[J]. 自然雜志,2006,28(2):99-101.
徐明鉆,馮自成,梁勝躍,等. 埃塞俄比亞礦產資源分布及找礦方向初探[J]. 礦產勘查,2019,10(10):2674-2690.
楊波涌,鮑征宇,董志成,等. 埃塞俄比亞金屬礦產資源綜述[J]. 資源與產業,2011,13(6):101-105.
喬真. 東非大裂谷未來的命運如何[J]. 科學之友,2005(15):38.
文桂濤. 被上天眷顧的東非大裂谷[J]. 科學大觀園,2014(22):13-15.
胡政. 地球一道巨大的傷疤--東非大裂谷如何形成[J]. 科學之友,2005(15):36.
圖片來源:
Youtube-Ethiopia is a powerhouse in the making、Google
美編:韓雅彤
校對:姜雪蛟 劉淇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