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山月美術館,第一次見到陳湘波的畫,就被他那獨特的藝術所吸引:夢一般藍色的樹葉叢中,綻開著紅色的小花,使人感到一朵朵小花仿佛都在跳躍,——而這分明是放在地上的瓶花,背景中還可以看到窗的格子。這非現實卻又非夢幻的景致,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幽深的蓮葉叢中,盛開的白蓮花似乎在努力伸展著,是要伸向更深更遠的世界嗎?
雖說也曾見過宋人的花鳥工筆畫,乃至今人的工筆畫,但象這樣迷人的色彩效果,畢竟是不多的。色彩在傳統繪畫中曾經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由于時代久遠,現存的宋元繪畫,色彩是否還象當初那樣明亮和鮮艷,就很難說了。今人往往不明于此,以為中國畫自古以來就是那樣灰暗無光,甚至學畫的人也以此為傳統特色,其實是一種誤解。
讀了湘波的論文《 “隨類賦彩”與“悟得活用”——中國畫色彩問題初探》,就知道湘波對中國畫論中的“隨類賦彩”的原理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認為:“中國畫重視的不是以眼睛去感受物體表面的色彩,而是以心會神,強調在感物應心,物我交融的基礎上,發揮再創造的想象力,這種想象依乎天理,因其自然,以求達到主體情感的抒發和畫面“氣韻”之表達。”
對傳統繪畫的色彩有著正確的認識,并在長期繪畫實踐有所感悟。因而能把自己對色彩的感覺在看似極為傳統的手法中表現出新的意境來。正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從湘波的工筆畫中,畫面的虛與實的處理,正體現著中國傳統繪畫的精神。近代以來,西方藝術大舉傳入中國,在這樣的潮流影響下,人們曾對西方繪畫那種嚴密而科學的透視法,如照相一樣真實的畫面效果驚嘆不已,有人便以為這就是繪畫的極至,以為中國的繪畫沒有寫實能力,以為必須用西畫的方法來改革中國畫了。后來又發現,現代西方最有影響的畫家如馬蒂斯、畢加索等,他們走的正是一條拋棄那種以絕對真實為目的的科學透視法,而學習東方的平面的、裝飾的繪畫特點。這一百多年來,中國畫壇在西方各種思潮的影響下艱難地發展,在西方古典的、現代的繪畫沖擊中,促進了中國藝術家們反思自己的傳統。今天的藝術家們不再把所謂“真實”當作繪畫的唯一標準。而在藝術的具象與抽象之間,怎樣來繪畫中表現出較高境界的美?這些并不單純是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
我們通常認為中國工筆畫是寫實性的(可能是相對于寫意畫而言),但湘波卻從中看到了工筆畫的虛擬性。在湘波的作品中實際上體現著“虛”與“實”的完美統一。如《瓶花·玉蘭》:盛開的玉蘭花插在一個美麗的花瓶中,背景的窗戶與窗簾真實而具體。——這說得上是“實”。然而不論是花瓶還是花瓶下面的花布,以及窗簾的花紋,那種平面的裝飾性,又會使觀者的眼睛產生如幻覺一般的印象——這可以看作是“虛”。而這幅畫就在這“虛”與“實”的交替中體現著畫家所要表現的幽靜的美,令人玩味無窮。不僅“瓶花”系列的作品如此,“四季”“蓮花”系列的作品無不體現著畫家在“實”與“虛”之間的完美表現。
而在這“實”與“虛”的對比中,我們似乎感覺到了“剎那”與“永恒”的意蘊。如果按西方古典繪畫的視點來看,繪畫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個瞬間的場面,凝固而成。是時間上的一個片段。然而,繪畫之所以成為藝術,就是要通過這一個似乎停滯的一個瞬間來表現永恒的內容,使我們觀看作品時不僅僅是停留在那一個瞬間,而產生無限的思索。這一方面要作品本身表現出較豐富的的內涵,另外,在畫面上如何引導觀眾去進入那永恒的天地呢?在《荷·澄輝》中,兩朵鮮紅的荷花昂著頭伸出,后面還有一朵正在綻開的花蕾也似乎追隨而出。深藍色與綠色交織的蓮葉鋪天蓋地,襯托出這深邃無垠的世界。荷葉的構成令人想到立體主義那種亦真亦幻的結構。在“形”與“色”的奇特的組合中,不正隱喻著時空的無限嗎?同樣的意境在《秋色斕珊》中也可以體到。——漫天的金黃色,那是秋之色。最下部的三只胖乎乎的鵪鶉,它們在想什么?季節―時光―無限。
這引人深思的意境,還體現在“動”與“靜”的對比中。花是靜的,然而,在畫家的筆下,花也可以是“動”的。如前所述,在《荷·澄輝》、《荷·滴翠》中表現荷花竟相開放時,仿佛在爭先恐后地向下伸展,把靜物表現出了動態,使人看到蓬勃的生命力。此外《春酣》中以泉水襯托近處的花卉,《四季·驚蟄》、《春風拂羽》中以飛鳥襯托出叢林中的萬籟俱寂,這是以動的形象來表現靜,正所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而在《四季·秋分》、《窗外》等作品則是以靜來襯托動的氣氛,特別是《窗外》以群鳥的飛翔造成一種動的韻律,而背景中紅色的花也似乎在舞蹈,作者卻出人意表地用窗格作近景,造成動靜對比的奇妙效果。
《聽濤》也是體現湘波對“剎那與永恒”意境探索的杰作。夜色中三只水鳥站在海濱,一只正悠閑地低頭啄著自己的羽毛,兩只水鳥伸長脖子向著遠方的海,它們聽見了什么?深藍色的海濱表現著靜寂的氣氛,而兩只鳥睜圓著眼的表情,卻在暗示著某種聲音。
寂靜中的“聲響”效果,黑暗中的色彩效果。這如夢幻般的意境,正是“剎那”間的“永恒”——陳湘波繪畫所追求的境界。
湘波在傳統繪畫上有著深厚的功底,同時他努力師法自然,在他的家鄉湖南和海南等地森林中作過很多寫生,有著豐厚的積累。他的繪畫成就得益于他長期對自然的觀察、記錄與感悟,以及對藝術手法的錘煉與提升。
中國畫作為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面臨著很多困惑,怎樣對待傳統,并發揮其優勢,每一個畫家都會有自己的理解與實踐。中國繪畫要表現的是“氣韻生動”,這似乎是一個“老調”。然而在現代紛紜的社會中,能深入體會其中三昧的人畢竟是不多的,陳湘波的繪畫將會對我們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