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作為古人的古文的理解,因為個人的不同,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這句,通常的翻譯是不擔心別人不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只在意自己是否理解他人。
作為哲學的閱讀理解,就絕對不能這樣。首先不己知僅僅是古人的語法不同嗎?即不己知,就是不知己。那便是上文的翻譯。但倒裝句就一定是倒裝?不能正裝嗎?不己知就是不己知。也就是自己不能明白自己。
想必孔子就是這么想的?絕對不是。從粗略的歷史文化了解,漢董仲舒獨尊儒術的時候就提過前秦文化殆失怡盡,宋程朱理學仍然如此強調先秦諸子文化斷裂千年。如此程朱估計連董氏的解讀都不一定認可,何況他人?故,所有的論語語句的解讀都是作者的個人理解。于是對于孔子批判的眼光閱讀理解的時候,就不能狹隘了孔子,更不能狹隘了自己,最后寫出成書,更是害人害己,還自以為國學大師了。
這句話的正確理解就是,不擔心自己不能知道自己,更擔心自己不知道他人。一個更字,表明人首先要理解自己,相對于知道他人,則知道他人就更重要。
隨便用什么知識想想,一個人連自己都不能了解,如何去了解他人?孔子不會做,普通人也不會做如此簡單的表達。可能限于也是必定限于古人文辭語法的簡陋——現在叫文言文,其實是誤會了古人——不能盡意發揮而已。
文意通常是最不重要的,文意背后的真理和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即讀書多活,學以致用。
如何知己?如何識人?
淺嘗輒止,就是說的書呆子。故,本書如果成了系列,不在意批判孔子,重在批判書呆子的讀書方法。甚至連批判都不是,只是提示如何閱讀理解。這 便是知己。理論的知己通常都很難表達和理解。舉例普通的方法,問自己會什么?懂什么?為什么別人不同?為什么做不到?為什么聽不懂?為什么不能統一?通常我會用最常用的好壞的標準舉例。——如果引申到論語中,就是仁義禮智信。——我給狗一塊骨頭,狗就對我搖頭擺尾,忠誠不已。除了狗會發瘋咬我之外,這狗還會咬別人。于是,這狗是好,還是壞呢?如果結合現實中的愛狗和恨狗之沖突來理解,只能說明5000年的中華文明沒有提高人們的素質,且仍然存在于最低級的標準層次中苦苦掙扎。而對于這個例子的好壞的標準,自然不難理解,故不多說。
如果一直按照以上的方法,逐步提高知己的能力,則識人就不是個問題。人和己是一個完全相同的動物。無論是知什么,識什么,都有一個完全看得見的方法,就是經驗。經驗是什么?就是事件和感受形成的數據庫。于是就到了哲學的高度,任何事物的判斷都是一個數據分析的過程。這可能慢慢就有點難以理解了,但其實是一樣的,只是我們沒有把他們聯系起來而已。
這就是數學的重要性。當數據分析,變成了歷史,——人所有經歷過的事和感受,如日記,都是歷史的一個形態。——就形成了眼光和智慧。回憶人生,就是翻看自己的歷史。閱讀歷史,就是了解人類的記憶。如何看歷史?并形成智慧?感受自己重要的事。人為什么會有經驗?因為吃虧和成功。然后就有了指導意義。看歷史同樣如此,興衰和災難使人思考和提高。
當跑題的歷史,研究透之后,就發現人類的一切悲劇,都是因為教育和本能。這就是人性的基因。自私和同情俱存,攀比和分享共在。如果可以再簡化一點,那就是利益。
當建立在利益為基礎的人性和社會矛盾徹底理解之后,讀心術就誕生了。這就是識人,也是知己。
因此,讀書至少要讀到這個程度才是小有心得。至于,更詳細的知己識人,利益矛盾如何解決,如果能讀出來答案,則不就是古人常說的得道?后面的篇幅慢慢討論哲學的思維答案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