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系客服
轉:楚簡《太一生水》札記
蕭銳
>《國學經典》
2014.01.05
關注
楚簡《太一生水》札記
——--數術視野下的太一與水
張書豪
[搜索該作者其他文章]
(首發)
一、前言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的發現,引起學者對於古代太一思想的興趣。以現今學術的分類來看,先秦兩漢的太一觀可以由哲學、宗教、天文等三方面的加以詮解。倘若回到當時的學術氛圍下加以觀察,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錄,與太一相關的書籍,幾乎完全見於“數術略”中
[1]
,如此的現象暗示了以數術角度探索古代太一思想的可行性。
在此之前,學界以數術的角度解釋古代太一思想者,並不乏其人,亦獲得相當豐碩的成果。
[2]
但對於《太一生水》中,諸如簡文所載的生成結構與其他傳世典籍的異同,太一何以要先化生出水,以及太一與水的聯繫等關鍵課題,雖在某種程度上都有所涉及,卻缺乏解決疑問的有效論證。因此,本文便以前賢的研究為基礎,結合個人的閱讀心得,從數術的角度出發,期望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本文論述的焦點,主要集中於《太一生水》簡一至簡八,原文篇幅不長,先迻錄於下,以利讀者參考:
大一生水,水反輔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寒熱。寒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寒熱之所生也。寒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又〔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埋,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不知者謂□〕。
[3]
二、宇宙生化的結構
楚簡《太一生水》的宇宙論意義,從一開始即是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簡文以“太一”為創造的起源,層遞而下,依序生衍出水、天地、神明、陰陽、四時、冷熱、濕燥、歲等,其所組成的結構,由於罕見於傳世文獻中,故特別引人注目。學者或援引先秦兩漢典籍中相近的創生學說加以比較討論
[4]
,或者嘗試鉤勒其宇宙生成圖式
[5]
,或探究各別層次概念所韞藏的內涵
[6]
,也因此獲得相當豐碩的成果。然而,由於幾個關鍵的問題,造成其學說性質的模糊難定
[7]
,故而有必要全面重新檢討同時期宇宙生成的理論學說。
除了《太一生水》外,於傳世典籍中,有不少篇章涉及到宇宙創生理論,如《老子》、《周易》等,在此暫且先不論各別學說中前後順序的問題,就由簡而繁的生成階段加以排次整理
[8]
,製一簡表如下
[9]
:
誠如《呂氏春秋?大樂》言:“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彊為之謂之太一。”正因道體超越現象,無法用一般的形名觀念加以框限,故對於宇宙創生的淵源,僅是勉彊以“道”、“太一”、“太極”、“太恆”、“大一”、“泰一”、“一”等稱謂名之。某些章節則描繪的手法展示,如馬王堆帛書《十大經?觀》:“羣羣(混混)〔沌沌,窈窈冥冥〕,為一囷。”
[10]
或以寓言的方式表現,如《淮南子?俶真》中,光燿對無有的慨嘆。總括以論,在造化最初的階段上,各種文獻所指涉的內涵大致相同,僅是名號、表達上的差異。
於“一”的階段中,《老子》的“一”所指為何,由於文字簡略,資料闕乏,尚待論證。《鶡冠子?泰錄》的“元氣”、《淮南子》的“氣”,以及《太一生水》的“水”,據艾蘭的比較研究,發現兩者俱源於早期思想中“水”的本喻。
[11]
在“二”的層次上,由於《老子·四十二章》復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故言其“二”所指為“陰陽”,應無疑義。如此,則“天地”、“陰陽”、“兩儀”、“剛柔”等,乃是以兩兩相對的概念組合而成,一如《莊子?田子方》云:“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此階段強調的是成組對立物的交泰合和作用。
“四”的層級上,唯有《周易》的“四象”較為特出,參酌《易緯乾鑿度?卷上》云:“易始於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則“四象”實同於“四時”。
至於“四”以後的層次中,主要是以萬物的生成為終點。《周易?繫辭下》:“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於易學的生成序列中,雖未言及萬物,但其目的是要建立起一套類通萬物的筮法系統,與其他理論亦無甚差異。《禮記?禮器》又有:“禮也者,合於天時,設於地財,順於鬼神,合於人心,理萬物者也。”故〈禮運〉的“鬼神”,可視作自然萬物的神祕力量,為宗教祭典中的崇拜對象。
儘管在創生結構中,有眾多雷同之處,然其間亦存在著些微的差異,尤其是《老子》有“三”無“四”的生成序列,於各篇中顯得特別突兀。加上有待論證的“一”,及其與“水”、“氣”的關係,俱是先秦兩漢宇宙生成學說中,至為重要的問題。
[12]
先就《老子》的“三”而論,最早對此提出解釋者,為《莊子?齊物論》: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爾後王弼注《老》即本於此。
[13]
循其文意,當是莊子轉化《老子》的宇宙生成結構,藉以破除言語論辯的紛擾,進而與天地萬物同歸道德齊一的自然化境,雖玄理意義深厚,然與《老子》由道至萬物的生成結構,旨趣已有所不同。
其次,另有將“三”釋作“陰陽合和”的階段,如《淮南子?天文》曰:
道曰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如此思想,並非特例,如《周易·泰卦·彖傳》言:“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文子·上仁》亦謂:“積陰不生,積陽不化,陰陽交接,乃能成和。”以及前引《莊子·田子方》中,都有極為類似的文字。然而,就整個《老子》生成的序列來看,“道”、“陰陽”都實有所指,且各自占有獨特的地位與作用,若將“三”解作“陰陽合和”,便僅是附屬於陰陽二氣的某種狀態,喪失其獨立的實質內涵,形成《老子》宇宙生成結構中,可有可無的階段。
[14]
既然《莊子》對“三”的詮解,與《老子》的原意不盡相符,且“陰陽合和”的說法於此生化結構中,亦非完全順適通達,因此必須尋找第三種可能的解釋。事實上,回到《老子》原文,有另外一組“三”的概念: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十四章〉)
文中“夷”、“希”、“微”三者可“混而為一”,此“一”就字面來看,雖然可以視作“道生一”的“一”,但循著後文的語意,“一”當為“道”,兩漢諸子對於此段的訓解,亦是作如此觀,如《淮南子?俶真》云:
有無者,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捫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極也,儲與扈冶,浩浩瀚瀚,不可隱儀揆度而通光耀者。
嚴遵《老子指歸?視之不見篇》亦云:
夫鴻之未成,剖其卵而視之,非鴻也。然其形聲首尾皆已具存,此是無鴻之鴻也。而況乎未有鴻卵之時而造化為之哉!由此觀之,太原之極,天地之先,素有形聲端緒而不可見聞,亦明矣。不以視視者,能見之;不以聽聽者,能聞之;不以言言者,能辯之。是故,無形之形,天地以生,謂之夷;無聲之聲,五音以始,謂之希;無緒之緒,萬端以起,謂之微。
《易緯乾鑿度?卷上》也有:
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15]
所謂“有無者”、“太原之極”、“太易”等,其內涵皆等同與《老子》的“道”,故“夷”、“希”、“微”三者實可“混而為道”;翻過來說,則是道生化出“夷”、“希”、“微”。據此,就創生的結構而言,“夷”、“希”、“微”足堪膺任“二生三”中“三”的地位。
進一步探究“夷”、“希”、“微”的意義,在《老子》中已分別賦予“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三個深邃的玄學內涵,其後《淮南子》、《老子指歸》亦是在此基礎上加以闡發引申,《易緯乾鑿度》更取以詮解大易衍化之本體。然若將這三種玄理內容套用在“二生三”的序列中,則頗有齟齬難合之處。對此,黃銘崇在胡厚宣關於甲骨四方風名考證的基礎上,發現《老子》中的“夷”、“希”、“微”三者,分別是卜辭、《尚書?堯典》、《山海經》中,西、東、南三方的風神名稱,提供了解開問題的關鍵線索。
[16]
據學者的研究,源於殷商時期的四方風觀念,其內容所涵,正是整套方位、季候、時節、神明、星象、年歲的上古數術系統。
[17]
《老子》僅是以此為基礎,取“風”本身“不見”、“不聞”、“不得”的特質加以發揮轉化,灌注其獨創的玄妙思想,將原本數術色彩濃厚的語言風格,改造成深刻的哲思玄論。
[18]
由此可知,“二生三”的“三”,其原初意蘊乃是西、東、南三方的風神名稱,在數術的觀念下,正是透過四方風神的交替吹拂,使得春、夏、秋、冬四季節候得以循環輪遞,年歲因運而成,萬物賴此以生。據此以觀,《老子》的“三”,實際上即是一組缺了“北方?冬季”的“四時”概念,故雖於生成序列上有“三”無“四”,究其立意,實與其他文獻“二生四”的結構,並無兩致。
若對先秦兩漢典籍稍加留意,可以發現此種將“四時”拆解開來的思想,並非特例,如《鶡冠子?泰鴻》云:“天明三以定一,則萬物莫不至矣。三時生長,一時煞刑,四時而定,天地盡矣。”馬王堆帛書《經法?論約》亦曰:“三時成功,一時刑殺,天地之道也。”所謂“煞刑”或“殺刑”的時節,顯然指的是冬季。倘若循著“明三以定一”的思維模式以推,則於《老子》生成結構中的“一”,原本極有可能與“三”共組為四時。然而,如上表所示,於傳世典籍中,與《老子》為道所生的“一”處於相當層次者,為“元氣”或“氣”,兩者俱無“北方?冬季”的內涵,故“一”代表一時的推論便很難成立。
幸虧楚簡《太一生水》的出土,為此問題帶來解決的曙光。其首句即言“太一生水”,在“元氣”與“氣”外,提出另一個次於“道”或“太一”的概念——“水”;而於陰陽五行的觀念中,“水”即是“北方?冬季”的象徵。
[19]
若將“太一生水”的觀念套回《老子》的創生序列中,可知其獨特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乃是把原本生化萬物的“四時”拆解作“一”與“三”,並提昇“一”的思想高度,使其不再只是北方或冬季的表徵,而是呈現為“水”的形象,並次於“道”之後,成為輔助道體創生的重要環節。
三、太一生水的本喻
由前節的討論,雖獲得“水”是“北方?冬季”象徵的結論,嚴格說來,僅是參考陰陽五行觀念的成果。至於為何抽離出來的“一”,單只選定“水”而非代表其他方位與季節的“火”、“金”、“木”等,仍舊沒有妥善的答案。也因為如此,有關“太一生水”及“太一藏於水”的根本原因,依然是諱莫如深,難聞其詳。另一方面,近年來,由於先秦兩漢文物的大量出土,其間有不少與“太一”相關,如“兵避太歲戈”
[20]
、“太一將行圖”
[21]
、“太一九宮占盤”
[22]
等,補充了許多前所未見的材料,拓展了“太一”的研究領域。然而,學者大都將太一所韞涵的天極中心或至上神意義,當作解決問題的依歸;在此情況下,這些考察結果雖對於各文物間的比對,以及說明其實際運用模式,作出相當重要的貢獻,但對太一為何首先化生出水的問題而言,只能作為思想資源來看待,仍舊闕乏破解謎底的效力。
[23]
從數術的角度加以觀察,“太一”的意義可以是星象或神祇。就前者而言,《史記?天官書》云:“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張守節《正義》謂:“泰一,天帝之別名也。”關於後者,《史記?封禪書》記亳人謬忌上奏祠太一方有云:“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裴駰《索隱》引緯書《樂汁徵圖》曰:“天宮,紫微。北極,天一、太一。”故知作為神祇意義的太一,事實上是中宮天極星神格化的結果;且太一無論是作為星象或神祇的內涵,都比戰國諸子發展成形上的概念來得早
[24]
;因而星象觀念下的太一,當為所有太一思想的原型。
根據《史記?天官書》所載,古代中國的恆星星象被劃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宮,太一即位於中宮之內,其言云:
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後句四星,末大星正妃,餘三星後宮之屬也。環之匡?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宮。
今取北京隆福寺萬善正覺殿藻井星圖繪本(見附圖一)
[25]
加以比對,可知所謂的“紫宮”,主要由十二顆星組成,分東西兩區,以北極為中樞,成屏藩形勢,如兩弓相合,環抱成垣;東西藩自南起各稱“左樞”和“右樞”,其間彷彿關閉的形狀,稱為“閭闔門”,為紫宮之門。
[26]
由於歲差的因素,天極乃以黃極為中心,有規律地在空中做圓周運動,約二萬六千年完成一次循環,故最接近天極的北極星也隨著更動。據錢寶琮與陳遵媯的推算,距今三千至兩千年前,最接近天極的星象是“帝星”,亦即現在的“小熊β”,此星為明亮的二等星且正居於紫宮之中,當即是“太一常居”之處。
[27]
由中宮的三公、正妃、後宮、藩臣等名稱來看,古人將紫宮視作太一天帝所居的宮室。事實上,在中宮裏尚有許多附屬於天帝的星名,有些以官職命名:
宗正二星,帝坐東南。(〈石氏中官〉)
柱下史一星,北極東。
女史一星,柱下史北。
尚書五星,紫微宮門內、東南淮。
車府七星,天津東,近河傍。
三公三星,北斗柄東。
謁者一星,左執法東北。
三公內坐三星,謁者東北。
九卿內坐星,三公北。
從官一星,太子西北。
幸臣一星,太子南。(〈甘氏中官〉)
三公三星,北斗魁第一。
大理二星,紫微宮門。(〈巫咸中外官〉)
亦有以天帝的用品或宮室內外的場所命名者:
鼓旗九星。
閣道六星,王良東北。
五車五星。
三臺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石氏中官〉)
華蓋七星。
明堂三星,太微西南角。
靈臺三星,明堂西。(〈甘氏中官〉)
[28]
眾星之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閣道六星”,亦見於《史記?天官書》中:“紫宮……後六星絕漢抵營室,曰閣道。”裴駰《索隱》釋云:
絕,度也。抵,屬也。又案《樂汁圖》云:“閣道,北斗輔。”石氏云:“閣道六星,神所乘也。”
張守節《正義》說解得更加詳盡:
漢,天河也。直度曰絕。抵,至也。營室七星,天子之宮,亦為玄宮,亦為清廟,主上公,亦天子離宮別館也。王者道被草木,營室歷九象而可觀。閣道六星在王良北,飛閣之道,天子欲遊別宮之道。
其實,〈天官書〉分恆星為五大區域,四方唯一與中宮相聯者,只有北宮;中、北兩宮交通的樞紐,即是橫渡過天漢銀河的閣道六星,為“天子欲遊別宮之道”。據此以觀,中宮為“太一常居”的住宅府第,而北宮裏的營室則“為清廟,曰離宮”(《史記?天官書》),是太一天帝出遊暫居的別墅行館。
正因太一天帝出遊的路線為由中向北,所以在中、北兩宮之間,尤其是銀河天漢之中,存在許多與天帝出巡相關的星名,〈天官書〉云:
漢中四星,曰天駟。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馬,車騎滿野。旁有八星,絕漢,曰天潢。天潢旁,江星。江星動,人涉水。
《正義》釋“王良”曰:“王良五星,在奎北河中,天子奉御官也。”又云:“策一星,在王良前,主天子僕也。”《索隱》引《元命包》解“天潢”言:“潢主河渠,所以度神,通四方。”故太一出行的路線有二:若走陸路,則王良策馬過閣道;欲行水路,則天潢作津渡河漢。可知此二星官的功用,一方面是為天帝豫備出巡時的車馬、船艦,另方面則充當巡行隊伍的先導官。
此外,太一天帝出遊時的安全亦十分重要,〈天官書〉曰:
其南有眾星,曰羽林天軍。軍西為壘,或曰鉞。旁有一大星為北落。
《正義》釋此三星云:
羽林四十五星,三三而聚,散在壘壁南,天軍也。亦天宿衛之兵革出。……壘壁陳十二星,橫列在營室南,天軍之垣壘。……北落師門一星,在羽林西南,天軍之門也。長安城北落門,以象此也。主非常,以候兵。
由此可知,在北宮周圍常駐有“羽林天軍”、“壘壁陳”、“北落師門”等軍事宿衛或保壘,以防備天帝出巡時各種非常狀況。
這種星象觀念,於秦漢時期並非僅限於天文的幻想,而是落實在現實世界中,如《史記?秦始皇本紀》錄有秦皇營造阿房宮之事云:
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
又《史記?高祖本紀》亦記載蕭何“營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正義》釋曰:
顏師古云:“未央殿雖南嚮,而當上書奏事謁見之徒皆詣北闕,公車司馬亦在北焉。是則以北闕為正門。……”按:北闕為正者,蓋象秦作前殿,渡渭水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
參考附圖一,可知南嚮的“未央殿”,實是模擬紫宮以左樞、右樞為門;整座“未央宮”則以北闕為正門,乃是取法太一向北出遊,行經閣道,最終抵達營室離宮的天文星象。
在釐清了中、北兩宮間,星官命名的內涵後,與太一相關的數術思想或宇宙生成結構,便可在此星象觀念下得到解釋。由於中、北兩宮於天體的位置上有重疊相合之處,所以古人將兩宮之間的星官,刻意安排成一系列帝王巡狩所需的官職或器用,並虛擬出太一天帝由中宮至北宮的巡遊路線;再配合陰陽五行“水”為“北方?冬季”的象徵,太一與水的關係便昭然若揭。後世無論是太一九宮占盤以冬至或北方為始
[29]
,或者是《太一生水》必要首先化生出水且藏於水,其原型即是來自於對太一星象的模擬。
透過古代星象的位置,得知“太一生水”、“太一藏於水”的思想本喻,但太一巡行的動線僅是往返於中、北兩宮之間,呈現為兩點之間的直線往返,對於《太一生水》:“行於時,周而又始”所表現出圓周式的循環運動,便尚有未盡之處,必須加以補充說明。
針對此點,從《鶡冠子?泰鴻》有關太一的敘述,提供了解決的線索:
中央者,太一之位,百神仰制焉,故調以宮。道以為先,舉載神明。華天上揚,本出黃鐘。所始為東方,萬物唯隆。以木華物,天下盡木也,使居東方主春。以火照物,天下盡火也,使居南方主夏。以金割物,天下盡金也,使居西方主秋。以水沉物,天下盡水也,使居北方主冬。土為大都,天下盡土也,使居中央守地,天下盡人也,以天子為正。調其氣,和其味,聽其聲,正其形。迭往觀今,故業可循也。
此段文字內涵頗為豐富,舉凡萬物、音樂、五方、四季、形名、度數等,皆包羅在整套理論體系之中。太一仍舊居於宇宙的中央,宰制百神的運行與萬物的生成,而為天神最貴者;且透過控制五行的循環,使春、夏、秋、冬四時各行其事,萬物由此而生,大業循之以成。
至於太一實際操控四時、五行的方式,見於《鶡冠子?環流》:
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運於上,事立於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此道之用法也。
就形上學的立場看,道即是本體,故超越現象,幽窈難明,必須經由斗柄的指向加以貞定。如此的說法,乃是根基於當時的數術觀念,《淮南子?天文》曰:
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
這種以“斗杓為小歲”(《淮南子?天文》)的思想,並非向壁虛造。事實上,北斗七星位於中宮之內,終年閃耀不隱;且多為一到二等的亮星,於中宮眾多的星象裏,相當引人注目;加上七星排列成斗杓的形勢,會隨著季節的轉移而有不同的指向。
[30]
凡此,俱是致使北斗七星可以成為古代計時的標準星座重要因素。
“帝張四維,運之以斗”的思路,於《史記?天官書》中,表現更為生動活潑:
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斗。
山東嘉祥武梁祠東漢石刻畫像中,即有以“帝乘斗車”為主題的圖案(見附圖二)
[31]
。由此可知,單以星宮的位置而論,太一天帝只能由中宮經閣道終抵北方離宮;若天帝以北斗為車輿,則可張四維、制四鄉,“猶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易緯乾鑿度》鄭玄注)。據此反觀《太一生水》的內涵,就前者而言,水為太一所首生,且藏於其中;以後者來說,太一出行既合於時節,又能周而復始。綜合來看,即是太一運轉北斗斗柄,並以象徵“北方?冬季”的“水”作為起點,周流循環,形成年歲,以創生天地萬物。
四、結語
經過以上的說明,可以歸結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在《老子?四十二章》的宇宙生成結構中,“二生三”的“三”在表面上雖與先秦兩漢時期的其他文獻記載有所出入,然僅是缺乏“北方?冬季”的四時,其原意並無太多差異。
二、據《太一生水》,所缺的“北方?冬季”並非遺棄或消失,於《老子》中即為“道生一”的“一”,在《太一生水》中則是象徵“北方?冬季”的“水”。兩者俱序於道或太一之後,成為道體創生萬物的重要輔助。
三、“太一生水”、“太一藏於水”的思想本喻,乃是源自古代恆星分野裏,中、北兩宮有重疊相合的地方,故產生太一天帝自中宮出巡至北宮的星象觀念。
四、“帝乘斗車,巡行天下”的想像,可解釋“行於時,周而又始”的說法。配合前述太一由中至北的觀念,可知此循環周行,乃是以“北方?冬季”為起點,循環成歲,正與西漢的太一九宮占盤相符。
過去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往往將數術摒除於討論的範圍之外,然而透過數術的角度對楚簡《太一生水》加以釋讀,一方面考察出“太一生水”的原義,另方面亦幫助釐清先秦兩漢思想上幾個重要課題,或許可以讓學者重新考慮古代學術思想中的數術成分與價值。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爲2006年8月19日。)
[1]
見於數術略的有:《泰壹雜子星》二十八卷、《泰壹雜子雲雨》三十四卷,屬天文類;《泰一陰陽》二十三卷、《泰一》二十九卷,屬五行類;《泰壹雜子候歲》二十二卷,屬雜占類。此外,尚有《泰一雜甘泉壽宮歌詩》十四篇,見於詩賦略詩歌類;《太壹兵法》一篇,見於兵書略陰陽類;《泰壹雜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泰壹雜子黃冶》三十一卷,見於方技略神僊類。不屬於數術略的部分,其實亦與數術有相當程度的關聯。
[2]
如李建民:《太一新証——以郭店楚簡為線索》,《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3號(1999年3月),第46-62頁;李學勤:《太一生水的數術解釋》,收入陳福濱主編《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上冊,第9-12頁;莊萬壽:《太一與水之思想探究》,收入陳福濱主編《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論文集》,下冊,第297-313頁;李零:《“太一”崇拜的考古研究》、《“三一”考》,《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8月,第207-238、239-252頁。
[3]
本文《太一生水》的釋定,咸據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32頁。
[4]
參見強昱:《〈太一生水〉與古代的太一觀》,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局,1999年8月,第353-379頁;陳鼓應:《〈太一生水〉與〈性自命出〉發微》,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第380-392頁;李學勤:《荊門郭店楚簡所見關尹遺說》,收入姜廣輝主編《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郭店楚簡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60-164頁。
[5]
參見莊萬壽:《太一與水之思想探究》,收入陳福濱主編《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論文集》,下冊,第297-313頁;李零:《讀郭店楚簡〈太一生水〉》,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第316-331頁;(法)賀碧來:《論〈太一生水〉》,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第332-339頁;邢文:《論郭店〈老子〉與今本〈老子〉不屬一系——楚簡〈太一生水〉及其意義》,收入姜廣輝主編《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郭店楚簡研究》,第165-186頁。
[6]
參見許抗生:《初讀〈太一生水〉》,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第306-315頁;熊鐵基:《對“神明”的歷史考察》,收入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533-537頁;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10月,第91-108頁。
[7]
如李學勤主張此篇為老子後學關尹的遺說。丁四新起先以為是楚國學人的道家作品,後又修正作兼容數術思想的楚地陰陽家。蕭漢明則否定關尹、陰陽家、惠施、黃繚、道家的可能,僅承認此篇對後期道家產生過重要影響。其中,以李學勤的說法影響最大。參見李學勤:《荊門郭店楚簡所見關尹遺說》,收入姜廣輝主編《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郭店楚簡研究》,第160-164頁;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第109-118頁;丁四新:《楚簡〈太一生水〉研究——兼對當前〈太一生水〉研究的總體批評》,收入丁四新主編:《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83-249頁;蕭漢明:《論楚簡〈太一生水〉的宇宙論與學派屬性》,收入丁四新主編:《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第172-182頁。
[8]
比利時學者戴卡琳亦將《太一生水》生成結構,視作“一系列的二(陰-陽、冷-熱、濕-乾)或四(四季)”的排列形式。見﹝比﹞戴卡琳:《〈太一生水〉初探》,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第340-352頁。
[9]
此表由於援據文獻甚眾,為求行文順暢與簡潔,恕不一一列出,敬請讀者自行參閱,本文全篇徵引自傳世典籍部分,俱準此例。又,《鶡冠子》書中的宇宙生成理論,主要見於《泰鴻》、《泰錄》兩章。
[10]
本文帛書《黃帝四經》的釋定,咸據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館,2001年4月。
[11]
﹝美﹞艾蘭著,張海晏譯:《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第95-102頁;(美)艾蘭:《太一·水·郭店〈老子〉》,收入邢文編著《郭店老子與太一生水》,[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7月,第198-212頁。
[12]
朱伯崑曾將古代中國宇宙形成的理論,分作兩個系統,一是《老子》的“道生一”說,二為《周易》的“太極生兩儀”說。見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1月,第1卷,第67頁。
[13]
王注云:“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
[14]
高亨以為:“沖氣以為和者,言陰陽二氣涌搖交蕩以成和氣也。”意似將“沖氣”、“和氣”解作陰陽二氣以外的另一種氣,此亦當由“陰陽合和”的觀念加以引申而成。見高亨:《老子正詁》,收入董治安主編:《高亨著作集林》[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5卷,第136頁。
[15]
相似的敘述,復見於《列子·天瑞》。
[16]
詳見黃銘崇:《老子筆記一則》,《大陸雜誌》第87卷第1期(1993年7月),第1-9頁。
[17]
關於殷商“四方風”的性質與意義,請參見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風名考證》,《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265-276頁;楊樹達:《甲骨文中之四方風名與神名》,《積微居金文說·甲文說(合訂本)》[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3月,第52-57頁;﹝日﹞赤塚忠:《中國古代における風の信仰と五行說》,《二松學舍大學論集·中國文學編》第1期(1977年10月),第47-92頁;于省吾:《釋四方和四方?的兩個問題》,《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93年4月,第123-129頁;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2004年4月,第589頁。
[18]
老子對於上古數術的嫻熟,可能與其“柱下史”的身分有關。參見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19]
參見李學勤:《太一生水的數術解釋》,收入陳福濱主編:《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論文集》,上冊,第9-12頁;莊萬壽:《太一與水之思想探究》,收入陳福濱主編《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論文集》,下冊,第297-313頁。
[20]
參見李學勤:《“兵避太歲”戈新證》,《江漢考古》1991年第2期(總39期),第35-39頁;李零:《湖北荊門“兵避太歲”戈》,《文物天地》第3期(1992年),第22-25頁;李家浩:《再論“兵避太歲”戈》,《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4期(總96期),第28-35頁。
[21]
此圖名稱於學界多有分歧:周世榮稱為“社神圖”、“神祇圖”,李零稱為“辟兵圖”,陳松長稱為“太一將行圖”,李家浩稱為“太一避兵圖”,饒宗頤稱為“太一出行圖”,今採陳松長之說。參見周世榮:《馬王堆漢墓中的人物圖象及其民族特點初探》,《文物研究》第2期(1986年12月),第71-78頁;《馬王堆漢墓的“神祇圖”帛畫》,《考古》1990年第10期(總277期),第925-928頁;李零:《馬王堆漢墓“神祇圖”應屬辟兵圖》,《考古》1991年第10期(總289期),第940-942頁;陳松長:《馬王堆漢墓帛畫“太一將行”圖淺論》,《美術史論》1992年第3期(總43期),第89-96頁;李家浩:《論“太一避兵圖”》,收入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第277-292頁;饒宗頤:《圖詩與辭賦-馬王堆新出〈太一出行圖〉私見》,收入湖南省博物館主編《湖南省博物館四十周年紀念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79-82頁。
[22]
參見嚴敦杰:《關於西漢初期的式盤和占盤》,《考古》1978年第5期(總158期),第334-337頁;殷滌非:《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占盤和天文儀器》,《考古》1978年第5期(總158期),第338-343頁。
[23]
參見丁四新:《楚簡〈太一生水〉研究——兼對當前〈太一生水〉研究的總體批評》,收入丁四新主編:《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第183-249頁。
[24]
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距今約六千多年,其墓葬已有東宮蒼龍、西宮白虎,以及由北斗所代表的中宮了。參見馮時:《中國早期星圖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第9卷第2期(1990年),第108-118頁;《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天文學研究》,《文物》1990年第3期(總406期),第52-60頁;李學勤:《西水坡“龍虎墓”與四象的起源》,《走出疑古時代》[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42-149頁。
[25]
陳美東主編:《中國古星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16頁,圖8-1。
[26]
參見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星象編)》,[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5月,第34-37頁。又,藩臣十二星,後世增至十四或十五顆。
[27]
參見錢寶琮:《太一考》,《燕京學報》第12期(1932年12月),第2449-2478頁;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星象編)》,第8頁。
[28]
此兩段所引星名,據敦煌出土的《二十八宿次位經和三家星經》(伯2512),收入鄧文寬:《敦煌天文曆法文獻輯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第6-15頁。
[29]
文獻中關於太一九宮的占法記錄有二,一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九宮八風》中,二見於《易緯乾鑿度》鄭玄注。前者乃是以冬至為始,經過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後,再回到冬至,用以象徵一年時節的循環,與阜陽漢墓出土的太一九宮占盤相合。後者乃是將原本直、橫、斜相加俱得十五的九宮數,由基數改為序數,以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兌七、艮八、離九等,為太一巡行的順序,此當是後世數術家特意錯綜其數,用以媚惑世人的說法。
[30]
關於北斗七星的位置、星等、運轉軌跡等,請參見竺可楨:《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思想與時代》第34期(1944年5月),第1-24頁;﹝日﹞能田忠亮:《東洋天文學史論叢》[東京]恆星社,1989年11月),第103-106頁;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1月,第85-89頁。
[31]
﹝清﹞馮雲鵬、馮雲鵷輯:《金石索》,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道光滋陽縣署刻後印本,2002年3月,《石索三》,第417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品味醫道之圩九:不要被他憨憨的外表所迷惑
圖解古代星象學果老星宗【下】
《太一生水》釋讀研究
天心正運
星象的地運為體,天運為用之意
易經“元宵節”十五月圓,天官賜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惠券
優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宁市
|
文登市
|
无棣县
|
漳平市
|
长春市
|
绥棱县
|
响水县
|
苍梧县
|
呼和浩特市
|
兰坪
|
南昌县
|
潞城市
|
赤城县
|
武清区
|
乐东
|
大竹县
|
巧家县
|
沙雅县
|
嵩明县
|
光山县
|
道真
|
桑植县
|
城固县
|
东兰县
|
新津县
|
顺昌县
|
奇台县
|
香港
|
绩溪县
|
建宁县
|
昔阳县
|
雷山县
|
利川市
|
长白
|
金坛市
|
洛扎县
|
镇宁
|
嵊州市
|
华容县
|
扎囊县
|
水城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