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書》:古稱龜書,傳說有神龜出于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為陰數。
洛書
洛書九宮數,以一、三、七、九為奇數,亦稱陽數,二、四、六、八為偶數,亦稱陰數。陽數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氣;陰數為輔,位居四隅,代表地氣;五居中,屬土氣,為五行生數之祖,位居中宮,寄旺四隅。
由此可得出三點:一、洛書九宮是觀測北斗斗柄從中央臨御四正四隅而形成的。二、提出了洛書九宮與八卦的陰陽變化存在的密切關系。三、闡明了“太一游宮”引起的四時八節及二十四節氣的節令轉移和氣象變化。
數學家華羅庚對洛書非常推崇,稱“洛書可能作為我們和另一星球交流的媒介”因為另一星球的生命只要對著數數就行了,不必依靠任何語言。
在我國古代圓表示著包容,表明著和諧,同時表明在包容中和諧的圖形。圖中的九個數各不相同,但橫、豎、斜排列起來之和又是同得十五之數,也就是通過內部黑(陰)白(陽)的調節,使條條線線都能協調起來,達到一種穩定狀態。古代的都城也以十五里為范。
在大自然中,千姿百態的萬物,都在陰陽對立統一作用下構成了一個平衡的整體。如果進一步來說,《洛書》本身是方形的,又是“圓之象”,正是《周髀算經》中所說的“天圓地方”概念的一個投影。整個人類世界包容在這“天圓地方”之中,而“天圓地方”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平衡體系,《洛書》是這個浩瀚無際的體系的一個最簡單也是最明確的縮影。
《洛書》說明,一切事物的運動轉化總是打破平衡又回歸平衡,平衡的同時又孕育著不平衡,局部不平衡而整體平衡,平衡的整體在一個更大的體系中又是個不平衡的局部,從而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
《河圖》推演出先天八卦,《洛書》推演出后天八卦。同時,《河》《洛》二圖一旋轉起來,就又產生了太極圖。《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洛書》與天文學相結合就能推算出時令,服務于農業生產。《河圖》、《洛書》與地理學相結合,就產生了風水學,服務于建筑業。《河圖》、《洛書》與人體的五臟六腑相結合,就產生了中醫學,服務于人類的健康。《河圖》、《洛書》與武術相結合,就產生了太極拳,她既能健身,又能防身;既有健美效果,又能陶冶情操。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為陽,為天,為奇數;黑點為陰,為地,為偶數。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所以圖式結構分布為:
河圖
一與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與七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與八為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與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圖乃據五星出沒時節而繪成。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為區劃,由于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于北極天空,每星各行七十二天,五星合周天三百六十度。由此可見,《河圖》乃本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制,這也是五行的來源。
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于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見于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于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于西方,古代以金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于中天,表示長夏濕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為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中華古代的方位圖與現代通行的方位圖有所變化。現在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而古代是下北上南,左東右西。
中醫學說,肝屬木,而木位于東方,在左;肺屬金,而金位于西方,在右。
中國人并不是不知道解剖學,千百年來的戰爭,不可能不對人體進行解剖,對受傷者進行治療。也不可能不吃肉,不知道雞狗馬牛的內臟位置。
中醫的左肝右肺,實際上講的是在《河圖》中,這個最古老的圖書中,肝的排列在圖的左側,肺的排列在圖的右側,如此而矣。
如果有相應的疾病,可以按《河圖》按摩法來進行治療。
當然,也可以按《洛書》按摩法進行治療。
看了本文,你可以直接明確地跟西醫說,中醫并不是不知道人體的臟器的位置,而左肝右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被中醫所掌握,用在《河圖》、《洛書》的治療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