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國有企業正處于改革深水區和攻堅期。面對我國經濟轉型和信息化浪潮的沖擊,我們必須對會計工作進行重新思考,由過去以財務會計模式為主導轉向以管理會計模式為主導,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會計職能服務于科學化企業決策的正確途徑。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會計工作發展方略,才能使會計改革持續深化,與國際體系慣例趨同,逐步完善具備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適應經濟轉型后的企業發展。
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不同于傳統的財務會計。其在中國的實踐是經濟發展新常態倒逼會計職能轉型的客觀需要。
管理會計核心理念是實現價值創造與維護。它是實現企業業務、財務和戰略管理一體化的有效工具。經濟轉型的陣痛給企業管理帶來的沖擊不亞于一場經濟革命,傳統的、粗放的管理模式必將被市場淘汰。企業唯有建立以管理會計為核心的企業管理模式才能在新常態下立于不敗之地。
對會計的基本職能,從不同的視角看會有不同的觀點。在過去幾十年里,圍繞會計基本職能的代表性觀點層出不窮,包括核算工具論、管理職能論、信息系統論等。
在這些不同的視角下,對管理會計的定位和認識是不同的,因此,還要從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源頭來加以區別。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根本區別在于四個方面。
一是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經濟學起源不同,服務對象不同。財務會計是主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發展起來的,是在經 營權和所有權分離的背景下產生的,目的是為受托人或代理人提供公認的鑒證標準。而管理會計主要是基于管理經濟學發展起來的,目的是為企業經營者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作決策支持。它注重效益、效率和效果,期望以最小的經濟投入獲得最大的經濟回報。
二是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涵蓋的范圍和計量對象不同。財務會計主要采用貨幣計量假設,反映和報告以貨幣形式計量的財務信息。管理會計的計量對象主要包括價格(貨幣)、時間、質量、速度、態度五種不同計量標準的相關信息,并對這些不同維度的信息計量進行整合、分析、報告、評價和控制,為決策者提供支持,幫助其改進工作。
三是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主要參與人員不同。一般而言,財務會計提供信息是以財務人員為主體。管理會計提供信息的主體則包括單位各部門和人員。
四是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關注的重點不同。財務會計主要關注企業整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管理會計更多地關注資源在企業內部是否合理配置以及更好的配置方式,使企業能在各種約束條件下,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回報。
建設以戰略為導向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體系
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范疇內極為特殊的個案。國情的不同帶來管理方法和理念的適應期、消化期也不同。在我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戰略已從低成本戰略向差異化戰略轉型,建設和實踐具備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具有 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企業從低價戰略向增加價值戰略轉型時,企業的高管要更多地應用管理會計的思維來分析非財務數據,要把管理會計當成實施公司新戰略的基礎,用它來進行信息溝通,用它來進行資源配置,用它來保證企業各個業務單位的協同作戰。
我國企業在從低成本戰略向差異化戰略轉型的過程中,企業會面對更激烈、更殘酷的競爭。企業面對客戶多樣化和服務多元化的需求,要在競爭中取勝,就必須以客戶為中心,全方位滿足客戶體驗,提供多樣化及定制化產品。采用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無法準確地核算出每一個產品、每一個服務、每一個客戶帶來的利潤,提供給管理者的信息很可能有所偏差。這就催生了建立與差異化戰略相匹配的管理會計體系及成本核算系統的需求。
實施差異化戰略的必要前提就是遵 循管理會計的匹配原則。建立一個準確的成本核算系統,理清差異化帶來的收入增加是否超過了成本費用的增加,其目的是將成本分層管理并下移,找到每個單一產品、服務及客戶所對應的成本量。而傳統的財務會計是將所有成本分攤到所有產品和服務上,未對客戶單元進行成本核算。良好的管理會計實踐必須對成本進行準確的分配,不但要考慮所有的人工成本、物料成本和機械費用等直接成本費用,還要考慮所有支持產品客觀存在的設計研發、管理、銷售和服務等方面的間接成本費用。
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企業管理還會遇到新的挑戰。在資本逐利的驅動下,企業往往會盲目決策使之置于不恰當的風險之下。這就要求企業建立健全風險控制體系,識別管理風險。而戰略風險管理正是管理會計體系的重要內容。管理會計工作是識別并管理風險,衡量企業為執行戰略可承受的風險,判斷戰略實施能否使企業獲得超額的回報并覆蓋風險的重要工具。
當前的預算環境也因為多變的市場而面臨許多不確定性,需要我們適時調整預算。管理會計師一方面要幫助企業預測未來的銷售和成本費用;另一方面要幫助企業評價管理者的經營績效。我們不可能在一個體系里同時實現兩個相互矛盾的預算目標。作為績效評價的手段,預算要與動態變化的環境相匹配,這就要求管理會計師既要根據市場變化進行適時調整,對未來做出準確的預測,又要建立一個有效的績效考核體系,在同一個領域里建設不同的管理會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