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和認知的過程中,一般都要經歷五個階段。
根據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在人格發展學上的研究分析:五個階段可分為:口欲期、肛欲期、性欲期、潛伏期和生殖期。
孩子成長中的重要階段:
一. 口欲期
一般出現在嬰兒階段,0到1歲半時,這是嬰兒原始欲力驅使的,通過口部的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動獲取滿足和快樂。
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留下后遺癥。比如生理上的酗酒、貪吃、咬指甲等,性格上則會導致悲觀、依賴、潔癖等問題。
二. 肛欲期
1.5歲-2歲的階段是肛欲期,這時嬰兒會通過排泄來獲得快感和滿足,同時也是嬰幼兒學習基本生理衛生習慣的關鍵時期。
如果嬰幼兒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則會導致一些生理疾病,還會形成頑固、剛愎自用、冷漠等負面性格。
二.性欲期
發生在3-5歲,這個階段的幼兒開始逐步了解自身的性別信息,并開始出現戀父或戀母情結。因而父母要加強對性教育的傳授,引導孩子正確認知。
三. 潛伏期
5歲-12歲是孩童的潛伏期階段,這時開始接觸周圍的世界并感到好奇。
但是,這個階段孩子的情感,對外部世界的人和事還是比較疏遠,尤其對異性表現更為強烈。
四. 生殖期
12-20歲是孩子成長中的生殖期,由于心理和性及性認知逐漸成熟,于是在情感上開始向異性以及自身需求靠攏,并會開始萌生對愛情和婚姻家庭的渴望和向往。
而在這5個時期中,最讓家長頭疼的莫過于肛欲期了。遇到這個時期排泄不聽勸的寶寶,家長總是忍不住暴脾氣。
若出現這個信號,暗示孩子到了“肛欲期”
一些早就學會到廁所里大小便的孩子,如果突然出現“退化性”的行為,把尿和粑粑直接拉在褲子里,并且不事先通知,而是事后再告訴大人,就很可能到了“肛欲期”。
而且,有時父母收拾完殘局,教育孩子下次注意,但孩子仍不聽勸,一犯再犯。
更有甚者,還會偷偷跑到其他地方排便,讓父母措手不及。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總是頭疼不已。教育孩子不聽勸,又不能打罵,夏天穿紙尿褲又太憋悶。
面對“肛欲期”的孩子,家長應當這樣做:
1. 向孩子講解相關的知識
在教孩子自主排泄之前,父母可以講解一下與排泄相關的知識。例如身體的部位,部位名稱和相應的排泄功能等。
孩子有了相對清楚的認識,自然就知道隨地大小便是種不好的行為了。
2. 細心觀察孩子大小便時的表現,加以引導
如果孩子總是在廁所以外的地方大小便,父母可以細心觀察孩子這時的具體表現。
比如一動不動、眼睛泛紅有淚水或身體收緊用力等,這都是孩子心理的外在表現,有時肛欲期的孩子也會缺乏安全感。
▼小島建議: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父母可以結合第1點對孩子加以引導。例如,讓孩子先學習使用尿盆,模仿同性父母上廁所等,父母不要回避和害羞。
3. 避免言語責罵和打斷排泄過程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隨處大小便,就會采取言語責罵和打罵的方式,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適得其反。
而打斷孩子的排泄過程,容易讓孩子產生生理上的問題。其次,肛欲期得不到滿足,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因而,小島衷心建議,這兩種錯誤做法別再用了,別傷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