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佳|古典與現代的燦爛之聲
王羽佳 · 紀錄片
《王羽佳|古典與現代的燦爛之聲》
—— 文 / 段召旭
鋼琴演奏家、學者、知名樂評人
中央音樂學院博士
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中國音樂美學學會會員
王羽佳
上世紀90年代,中央電視臺的音樂節目中經常有一個為周廣仁先生的講座示范彈奏的小女孩,她就是王羽佳。后來又有一張王羽佳等幾位中國小朋友的《中國天才鋼琴兒童》的演奏專輯在書店銷售,愛樂人從那時起就對她有著很深的印象。此后王羽佳開始了國外留學生涯,而再次返回中國與聽眾見面時,她已成長為一個演奏更為成熟的少女,并與全球最知名的唱片廠家DG公司簽約,開始了輝煌的職業演奏生涯。
時至今日,王羽佳已是中國青年鋼琴家特別是女鋼琴家的領軍人物。她現在每年有上百場演出,從瑞士維爾比音樂節到法國昂迪榮鋼琴節,到處都能看到她的身影。特別是近些年她得到“指揮帝王”阿巴多的賞識合作演出協奏曲,演奏事業更上了一層樓。
金色的足跡——王羽佳的DG專輯
2009 - Sonatas & Etudes
迄今為止王羽佳在DG公司已發行了四張專輯。2009年4月全球發布的首張專輯《奏鳴曲與練習曲》,使王羽佳立刻成為古典音樂界的焦點人物,被譽為新一代古典音樂家代言人。這張專輯收錄了王羽佳演奏的肖邦、李斯特和斯克里亞賓的奏鳴曲,并穿插兩首利蓋蒂的練習曲。
專輯中都是兼有難度和深度的有份量的曲目,王羽佳就是想把第一張專輯當作一個宣言:“我不是一個弱小的亞洲小女孩!”她在專輯中展現了三首奏鳴曲之間的對比和聯系:肖邦和李斯特都是19世紀浪漫主義鋼琴音樂天才,但二人對奏鳴曲這一產生于歐洲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體裁的理解卻迥乎不同。相形之下,20世紀作曲家斯克里亞賓的第二奏鳴曲在精神和氣質上卻更接近肖邦,顯然受到了肖邦的極大影響。聆聽這張專輯時,自始至終都能感受到令人熱血沸騰的情感張力,音樂一直吸引著聽者的注意力直到曲終。
有人認為王羽佳這幾首奏鳴曲的演奏速度過快,為此我特意對比了這些奏鳴曲的其他經典演奏版本,發現王羽佳的演奏時間并不比其他版本短。我認為是王羽佳演奏中噴薄而出的朝氣、流暢率真的音樂表現,使音樂結構顯得極為緊湊、充滿動感,所以使聽者心理上的速度感要快于實際的演奏速度。專輯中的兩首利蓋蒂練習曲是令許多演奏家望而生畏、難度極大的現代音樂作品,王羽佳的演奏體現了她對鍵盤近乎完美的控制能力,信手拈來,毫無負擔。
這張專輯使王羽佳入圍了第52屆格萊美最佳器樂獨奏獎,并被最權威的英國古典音樂留聲機雜志發獎會(The Classic FM Gramophone Awards)授予“2009青年藝術家”大獎,王羽佳也因此成為《留聲機》大獎史上首位獲得單項大獎的中國籍獲獎者。
2010 - Transformation
2010年,DG發行了王羽佳的第二張專輯《轉變》(Transformation),專輯名稱是出自于“人生蘊含著無數變化(人生無常)”的佛學理念。王羽佳認為專輯中的幾首作品恰巧體現了這一理念,如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進行了27次變奏;拉威爾的《圓舞曲》之變化是根據作品主題能否被遺忘來衡量的;在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魯什卡》中,主人公由木偶變成人最終又變回木偶。
這一切在王羽佳看來就是“一個介于創造與毀滅之間的世界”。“我的新專輯反映了人生與音樂中的無窮變化”她說道,“原本是木偶的彼得魯什卡被賦予了人類的情感;帕格尼尼的主題則完全由旋律、和聲和個性重新詮釋;拉威爾的《圓舞曲》徹底改變了維也納舞曲的原貌。”王羽佳在專輯中再次展現了她瀟灑快意的演奏風格、火爆震撼的演奏效果,并傳達出她對深層音樂內涵的思考。
在這三首作品中穿插的兩首斯卡拉蒂奏鳴曲就像是陣陣清風,為專輯調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色彩。這張唱片一經發行就獲得國際樂評一致好評,被《留聲機》雜志評為“月度最佳專輯”。
2010 - Rachmaninov & Paganini
王羽佳在DG發行的第三張專輯《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和第二鋼琴協奏曲》是她和阿巴多的一個現場錄音。王羽佳表示,她專輯中的曲目都由她自己決定,唯獨這一張的曲目是由阿巴多決定的。王羽佳本來想錄制的是《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和《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協奏曲》,但在阿巴多的堅持下錄制了現在專輯中的兩部協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具有聲部層次繁復雜多、旋律容易被淹沒的特點,而王羽佳的演奏卻使我們覺得作品是透明的,旋律與和聲都毫不含糊地送到了聽者的耳朵里。拉赫瑪尼諾夫曾親手演奏錄制了包括他全部鋼琴協奏曲在內的許多作品,他在錄音中呈現出來的對自己鋼琴協奏曲的詮釋,一反大眾對浪漫主義音樂外向而熱情的印象,彈得情感節制而古典。
王羽佳就是從拉氏的演繹中汲取了靈感,因此這個版本與我們聽慣了的很多濃墨重彩、情感熾烈的版本的煽情味道很不一樣,而是像《華盛頓郵報》評論的那樣:“王羽佳與阿巴多完美的配合為這首20世紀最令人熟知的作品帶來了全新的感受?!?div style="height:15px;">

2012 - Fantasia
于2012年發行的王羽佳的第四張專輯《幻想曲》收入了包括她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幾首炫技性改編曲的返場曲目。這張專輯的名字使人聯想起迪士尼的同名音樂動畫,在那部音樂動畫中有一首作品是杜卡斯的《魔法師的學徒》,而王羽佳的專輯也收錄了由她自己進行改編的這首作品?!痘孟肭分械那控S富多樣、色彩繽紛,每首都像是夜空中綻放的絢爛焰火,全面展示了王羽佳的超技和靈動樂感。
不僅如此,這張專輯最有價值之處在于它記錄了王羽佳返場時那令人激動的時刻。演奏這些返場曲并不是要在音樂會的最后通過炫技來繼續制造高潮,而是演奏家和觀眾之間一種親密的情感氛圍和真誠的情感互動,就像王羽佳自己說的:“有些人認為返場就是炫技,但對我來說,那是散發著內心溫柔美好的一刻。這些返場曲,就像內心在那一刻感受的記錄?!?div style="height:15px;">
隨著樂迷對王羽佳熟悉程度的加深,她專輯中的曲目似乎也越來越有親和力,有一些深入淺出的趨勢。這使人們對她下一張專輯的內容充滿了好奇,不知鋼琴公主又將帶來怎樣的創意。帶有DG醒目黃色標志的專輯,就像是王羽佳閃光的金色足跡,見證著她獨特的成長道路,并將繼續向未來延伸。
商業利益與藝術水準并行
王羽佳的演奏風格熱情明朗、指法凌厲精準,從沒有任何的不清晰和含混。我認為王羽佳手上技巧之方便、輕松,可說是當前馳名國際樂壇的中國青年鋼琴家之最。
一位女鋼琴家擁有如此驚人的技術,要比具有相同技術特點的男鋼琴家能給人帶來更多的驚嘆。由于王羽佳技術出眾,很多人便將她成功的原因歸結為令人艷羨的演奏技術,甚至將她歸入單靠炫技來贏得市場的鋼琴家之列。然而我認為,王羽佳的演奏中體現得更多的是她對藝術的執著和追求,這在今天青年一代鋼琴家中尤為難能可貴。
在當今藝術全球化與現代化的大潮之下,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一樣面臨著市場經濟的挑戰。因此無論是古典音樂還是流行音樂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只有贏得市場、吸引眼球才能獲得成功。而古典藝術家們普遍要面對的一個現狀是:要迎合市場需要與業內評價的雙重標準,這兩個標準常常并不一致甚至是沖突和矛盾的,其沖突和矛盾的焦點往往就是一個藝術作品“好”的標準和評價。
市場經濟對于一個“好”的藝術作品的評價更多來自于“新”、“多”、“快”和“難”等較為量化的標準;而鋼琴業內的標準卻與此不同,業內關注的不僅是技巧的展現——當然,好的技巧也會令專業人士贊嘆和欽佩——他們更關注的是演奏家對作品內涵和意境的挖掘和在演奏中所體現出來的審美品位、藝術底蘊與文化修養。
2013 Rachmaninov & Prokofiev
王羽佳在市場方面受到的歡迎有目共睹,我認為這與她的演奏就具有“新”、“多”、“快”、“難”等特點是分不開的。
首先是“新”。和其他當紅中國80后鋼琴家相比較而言,王羽佳的演奏曲目是較為新穎的。當今許多通過鋼琴比賽成名的年輕鋼琴家,其曲目多以自己參賽的作品為主流,偶爾旁顧一下其他作曲家的作品。王羽佳盡管自幼也多次在比賽中獲獎,但她的成名卻并非像李云迪、陳薩那樣是通過贏得大賽而取得的,而是像她在柯蒂斯音樂院的同門師兄郎朗那樣通過一次替人救場的機會一舉成名。因此王羽佳錄音和演出的曲目并沒有特別集中在某位作曲家身上,但是仍可看出一些她選曲的傾向。
我認為,目前王羽佳的曲目選擇大致分兩類:現代曲目和炫技曲目?,F代曲目包括利蓋蒂、斯特拉文斯基和斯克里亞賓等人的作品;炫技曲中則以改編曲為主,網絡上受網友追捧的就是王羽佳演奏的幾首20世紀的改編曲。
后來一些音樂會上,王羽佳又將李斯特改編的舒伯特作品如《魔王》《紡車旁的格麗卿》《水上吟》等納入到了曲目單中。相比更常被演奏的古典與浪漫時期作品,現代派 無疑是較新的。此外王羽佳演奏的炫技作品也都很新穎,如霍洛維茲的《卡門幻想曲》、齊夫拉的《野蜂飛舞》《閑聊波爾卡》和沃羅多斯的《土耳其進行曲》等曲目,此前被人演奏的次數相對較少,甚至很多人都是通過王羽佳在網絡上的視頻才知道這些作品的存在。
2015 - RAVEL
其次是“多”。王羽佳在專輯中展示了她涉獵廣泛的演奏曲目,而這些曲目其實只是她學習和演奏過的一小部分。她在14歲出國前就已演奏過的肖邦練習曲、李斯特練習曲《鬼火》、貝多芬奏鳴曲、肖邦敘事曲、莫扎特鋼琴協奏曲等,以及現在她在音樂會上演奏的李斯特的《魔王》、普羅科菲耶夫的協奏曲和奏鳴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等,都還未出現在她的專輯中。
王羽佳學習和演奏過的曲目如此之多,彰顯出她秉異的天賦和無比勤奮的靈魂。此外,王羽佳不僅學習過的曲目多,在手上隨時可演出的的保留曲目也多,其中僅協奏曲就有28首可供救場之用。王羽佳今天的名氣和她擁有隨時救場的能力是分不開的,她初次引起國際樂壇的廣泛關注就是在2005年臨時替拉杜·魯普演出之時,此后她還替阿格里奇、佩拉西亞等國際一線鋼琴家救過場。如此巨大的曲目量是一些只靠贏得比賽的幾首曲目到處巡演的鋼琴家不可同日而語的。
還有是“快”。王羽佳的“快”一方面體現在她高超精湛的演奏技巧中,不論技術多難的作品她都能以飛速“飆”完,干凈利索;不論多艱難的段落,她都以電光火石般的速度彈得又快又準,令人瞠目。王羽佳演奏速度“快”、十指在琴鍵上閃電般地掠過,使她的演奏在聽覺和視覺上都具有極強的沖擊力和舞臺效果;體現王羽佳的“快”的另一方面是她超強的識譜能力,拿下新作品非??臁A柽h老師曾說王羽佳在小時候識譜能力就已很強,“她練琴的效率很高,視譜、背譜既快又準,沒有一點錯誤。”
王羽佳在美國的老師格拉夫曼也半開玩笑說王羽佳學新曲目太快了,有時他都會“嫉妒”。
以王羽佳的年齡觀之她的曲目量——她現在演出和錄專輯的曲目絕大部分都是她在很多年前就已經學會了的——便可以想見她掌握一首作品的速度該有多快了。
第四點是“難”。王羽佳的曲目,從拉赫瑪尼諾夫的協奏曲到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魯什卡》、從李斯特的奏鳴曲到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變奏曲》,還有她那幾首其技巧已經近乎折磨演奏者的改編曲,都是鋼琴文獻中公認的最艱難之作。光是這些曲目,就已可以吊足公眾的胃口——許多觀眾特別樂于觀看演奏家如何在鍵盤上與技術困難戰斗并克服這些困難。
這些作品有很多都是用鋼琴來完成本應由多件樂器或鋼琴和聲樂共同塑造的的藝術形象,比如《彼得魯什卡》中鋼琴仿佛是一個樂隊,李斯特改編的舒伯特作品中原本歌曲的鋼琴伴奏和聲樂的部分全都交給了鋼琴……這些作品的音響令人難以置信是由雙手演奏出來的,因此常使人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鋼琴家仿佛不只有兩只手。盡管王羽佳在演奏中從未有過和技術搏斗的痕跡,但這些作品的難度就是外行人也能感覺得到,而演奏高難鋼琴作品也已成了王羽佳的一個突出特點。
王羽佳的上述特點與優勢使她在藝術市場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我們也應注意到,從王羽佳的專輯和演出來看,她沒有一味迎合市場,也并不希望拿最有噱頭的“炫技”來作為自己演奏的定位。王羽佳在第四張專輯中才錄制她的炫技招牌曲目,似乎也在有意規避別人給她貼上“炫技鋼琴家”的標簽。可以看出王羽佳在尋求市場需要與藝術質量之間的平衡,既演奏給觀眾帶來感官刺激的炫技作品,也演奏鋼琴文獻中的經典之作;既在演奏中展示高超的演奏技巧,又不流于表面浮夸的賣弄技術。
她對待音樂、對待作品、對待演奏都是一種嚴謹認真的態度,音樂工整端正,感情熱烈但不狂野,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均適度,從不在演奏中興之所至地肆意揮灑。如今已實現了從神童到成年鋼琴家的成功轉型的王羽佳每年有100多場演出,然而她并沒有像很多青年鋼琴家那樣沉浸在無休止的商業演出和商業活動中無法自拔,而是表示:“我希望的是能像小時候那樣享受每一場演出,現在連練琴的時間都沒有了。我的生活不能光是我自己的事情,要打開眼界,看看別人都在做什么。另外,如果有可能的話,幾年之后希望有幾年的時間完完全全不做任何演出。也許我會去讀書,讀科學類的,我覺得科學與音樂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應該去了解。”
王羽佳 · 施坦威SPIRIO
對于為品牌代言的商業活動王羽佳說,“我覺得還是應該讓人們對我的音樂感興趣,而不該是商業對我感興趣。這個理念我是不會變的?!?能在商業演出和商業活動面前保持如此清醒的頭腦、堅持自己的藝術理想,對一個年輕人來說實屬難能可貴。
歷史上很多幾乎無所不彈的鋼琴家之所以能成為后世景仰的鋼琴大師,都是因為有能堪稱絕唱的標志性曲目,如霍洛維茲演奏的斯克里亞賓和拉赫瑪尼諾夫、魯賓斯坦演奏的肖邦、齊夫拉演奏的李斯特等。而僅靠在鍵盤上無所不能的能力、包羅萬象的保留曲目卻沒有堪稱經典的演繹,則容易在名噪一時后漸漸被時間沖淡。曾經的神童、《琴緣一生》的作者露絲·史蘭倩絲卡便是一例。
王羽佳的演奏使我們感到她一直試圖探索更多的詮釋可能性,她的音樂散發出這個時代特有的、東西方文化碰撞出來的全球化、國際化的氣息,而不是在演出中進行機械重復和自我復制。她曾說:“我希望我的演奏更有棱角,就像畢加索的畫,就像現代舞。另一方面,讓音樂更加打動人心。這些都是我在藝術上的追求。在這個時代,擁有如此多的演奏家,大家都在演奏差不多相同的曲目,你必須不斷地鉆研、琢磨,才能尋找出更多新鮮的音樂表現,以及深刻的感觸。演奏中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被認同是幸運的,不被認同的如果能夠說服自己,我也會這樣彈,相信別人也會明白。”
王羽佳在首張專輯中選擇李斯特作品里最有思想性、哲理性和詩意的《b小調奏鳴曲》的做法,就顯示了她要表現音樂作品的深度與張力的決心和信念。王羽佳的專輯中也有很多新意,比如肖邦奏鳴曲的《葬禮進行曲》樂章中,王羽佳采用了一個源自安東·魯賓斯坦的處理方式,使人感受到一種浪漫主義演奏風尚的回歸……記得霍洛維茲曾對佩拉西亞說:“要想成為超級大師,首先要有超級大師的身手。”此話道出了鋼琴演奏中如沒有技術作為保障一切音樂表現都是空中樓閣這一真理。
因此我認為,高超的技術是王羽佳的一個優點和她成為鋼琴大師的前提,但并不是她演奏的全部內容,更不應成為對她的演奏進行詬病的理由。應該看到,在燦爛的技術表層之下,有著王羽佳對演奏深深的思索與音樂表現上的精益求精。王羽佳還很年輕,未來的路也還很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歲月的磨礪,她的演奏風格還會發生變化,給我們帶來新的感受。我期待著看到王羽佳推出能被后世樹為經典的演繹,同時也衷心希望,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王羽佳能保持自己藝術家的本色,尋找到經濟利益與藝術水準之間的最佳平衡,不斷開創自己事業和藝術上的新高峰。
本文原載于《人民音樂》2013年第03期
(已獲作者授權)
Read More:2012年東方衛視專訪王羽佳